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中小学教师人格特征、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9 14:09

  本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人格特征、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探讨分析目前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从而为提高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专业、科学实用的建议和相应措施;并通过研究人格特征、归因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的特点,构建规划和创造中小学教师轻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本研究旨在探明中小学教师的人格特征、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提升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建议。本研究的目标群体是河南省安阳市部分公办高中、初中、小学的在职任课教师,一共400名,经过筛选后有296有效问卷,以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和归因方式问卷(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ASQ)为研究工具对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从数据结果来看,绝大多数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并且对自己当前的工作生活比较满意。在教龄上与对健康的担心维度有显著差异,其中6—10年教龄的教师最为关心自己的健康,此外主观幸福感总分及其它各维度与人口统计学均无显著性的差异。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归因方式比较积极。(2)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的人格、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相关,归因方式在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过程中有部分中介作用。人格特征与归因方式有很大的相关性,人格特征维度中的外倾性归因方式维度中的内外维度和稳定维度呈正相关,神经质与普遍维度和内外维度呈正相关,精神质与内外维度呈负相关。(3)通过对人格特征、归因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三者的中介效应分析得出,人格特征和归因方式对主观幸福感只起到了部分的影响作用,这也说明主观幸福感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在对个体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和干预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生活、工作和学习等诸多日常生活中各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人格特征 归因方式 主观幸福感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43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1章 引言12-14
  • 第2章 文献综述14-26
  • 2.1 主观幸福感的概述14-21
  • 2.1.1 主观幸福感的定义14
  • 2.1.2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14-15
  • 2.1.3 主观幸福感的特点15
  • 2.1.4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15-17
  • 2.1.5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17-18
  • 2.1.6 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18-21
  • 2.1.6.1 内部因素18-20
  • 2.1.6.2 外部因素20-21
  • 2.2 人格的概述21-23
  • 2.2.1 人格的定义21-22
  • 2.2.2 人格理论22-23
  • 2.2.3 人格特征的测量工具23
  • 2.3 归因方式的概述23-26
  • 2.3.1 归因及归因方式的概念23-24
  • 2.3.2 归因方式的理论24-25
  • 2.3.3 归因方式的测量工具25-26
  • 第3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26-28
  • 3.1 研究目的26
  • 3.2 研究意义26-27
  • 3.2.1 理论意义26
  • 3.2.2 实践意义26-27
  • 3.3 研究假设27-28
  • 第4章 研究方法28-30
  • 4.1 被试28-29
  • 4.2 研究工具29
  • 4.2.1 总体幸福感量表29
  • 4.2.2 艾森克人格问卷29
  • 4.2.3 归因方式问卷29
  • 4.3 数据处理29-30
  • 第5章 研究结果30-37
  • 5.1 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人口学变量的差异30-33
  • 5.1.1 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30
  • 5.1.2 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30-33
  • 5.2 中小学教师归因方式33
  • 5.2.1 中小学教师归因方式的描述性分析33
  • 5.2.2 中小学教师归因方式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33
  • 5.3 中小学教师人格特征、归因方式、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33-35
  • 5.4 中小学教师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35-37
  • 第6章 分析讨论37-49
  • 6.1 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差异分析37-42
  • 6.1.1 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分析37
  • 6.1.2 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的差异分析37-42
  • 6.1.2.1 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差异分析37-38
  • 6.1.2.2 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在不同地域学校上的差异分析38-39
  • 6.1.2.3 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在不同婚姻状况上的差异分析39-40
  • 6.1.2.4 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在不同学历上的差异分析40-41
  • 6.1.2.5 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教龄上的差异分析41
  • 6.1.2.6 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月收入上的差异分析41-42
  • 6.2 中小学教师归因方式的现状和差异分析42-43
  • 6.2.1 中小学教师归因方式的现状42
  • 6.2.2 中小学教师归因方式在性别变量上的差异分析42-43
  • 6.2.3 中小学教师归因方式在任教科目上的差异分析43
  • 6.3 中小学教师人格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43-45
  • 6.4 中小学教师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45-46
  • 6.5 中小学教师人格特征、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46-49
  • 6.5.1 人格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46-47
  • 6.5.2 中小学教师归因方式在人格特征和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分析47-49
  • 第7章 结论49-53
  • 7.1 结论49
  • 7.1.1 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态49
  • 7.1.2 人格特征、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49
  • 7.2 增强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几点建议49-51
  • 7.2.1 改变教师的主观态度,提高自己的调节能力。49-50
  • 7.2.2 理解幸福的真谛,循序渐进的增进幸福感50
  • 7.2.3 改善归因方式和人际关系50-51
  • 7.2.4 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51
  • 7.3 反思51-52
  • 7.3.1 研究对象51
  • 7.3.2 研究方法51-52
  • 7.4 展望52-53
  • 参考文献53-58
  • 附录58-62
  • 作者简历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正中;郭志平;彭彦铭;;体育归因方式量表的编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年02期

2 杨颖;叶一舵;;应对效能、归因方式与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之关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2期

3 王慧慧;;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6期

4 秦东波;郑晓宁;黄铎;毕重增;;大学生自信与归因方式关系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2期

5 肖峰;你的归因方式正确吗?[J];心理与健康;2005年01期

6 贾兴森,吴兆雄;归因方式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影响[J];江苏教育;1993年06期

7 宋斐;;大学生体貌自尊、学业成绩、归因方式和自尊的关系[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许怀祥;李建伟;薄世杰;王飞;;艺术专业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5期

9 王相英;;体育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与情感平衡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08期

10 杜宇;孙丽丽;;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苏梅;王晓钧;宋金常;;自我能力否定倾向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王文忠;邱炳武;施建农;林森;赵钰琳;;中学生抑郁与归因方式及家庭关系的相关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袁彦;杨玲;;中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与内疚的关系——多元文化背景下甘肃省中学生道德情感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姚琦;赖凯声;乐国安;;内隐理论和归因方式对信任修复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陈润龙;温忠麟;;人格对警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归因方式的中介效应[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李国瑞;;大学生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陈朝阳;雷黄蓉;;中学学习不良学生的干预研究述评[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许箐;;高中生归因方式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付立菲;;中学生习惯性归因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刘琦;孙燕;贺婧;刘晓颖;;危机事件后个体户个性、归因方式对社会支持影响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张静;枪击事件的心理分析[N];健康报;2007年

2 高桂英;矫正学习不良儿童的孤独感[N];甘肃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琪;初中生归因方式、核心自我评价对学习倦怠的影响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银铎;不同学习水平下高中生学习倦怠和归因方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魏翔宇;中职生归因方式、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宇琼;“90后”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人格特征和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游轶;小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意识现状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燕智博;中小学教师人格特征、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鲁东大学;2016年

7 林玲;专科师范生就业压力、归因方式与焦虑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可晖;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聪;抑郁症患者归因方式及相关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0 夏海;中职生归因方式、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人格特征、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6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316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2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