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10 12:13
近年来,移动通信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宣告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社会各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教育技术领域中,数据收集、存取、分析工具和处理技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研究方法的变革提供支持。文章通过对历年来日本教育技术学研究取向的回顾来分析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再以2000年以来出版的《日本教育工学会论文志》文献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分析对象,归纳并总结日本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技术. 2017,27(02)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图1日本教育工学会论文志的文献数量及种类(2001~2016年)
实践类研究。由于增刊的短论文多为研究的初中期结果,而Situ研究居多,导致数据分布失衡,因此本研究剔除了增刊的758篇简短论文,而对学术论文和学习资料这两类的597篇文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Vitro研究和Situ研究的数量接近,Vivo研究数量最少,调查研究数量最多。进一步通过X2检验可知,组间存在显著相关(X2=104.814,P<0.05),说明实践调查研究与基础类实验研究的比重接近。在此分组基础上按论文类别分类,得到学术论文(含基础研究论文、教学系统开发论文和教学实践研究论文)434篇、学术资料163篇。图3为对这两类文献中四种研究所占比例的比较分析结果,其中学术论文多为基础类的实验研究,学术资料则更多为实践或调查研究性内容,这说明实验、实证型研究更容易被收录为学术论文,而实践调查类研究多被认定为学术资料。由此可见,基础类的Vitro研究和实践类的Situ研究数量接近,而按照论文和资料分组后,Vitro研究基本按照学术论文收录,Situ研究则半数按照学术资料收录。鉴于学术论文与学术资料的区别在于创新性和独创性,以改善现状为出发点的实践研究很难有独创。图2根据研究的实践性分类的论文数图3论文和资料在四种类别论文数的比较3基于分析方法本研究对包括增刊短论文的1330篇文献进行数据分析方法的总结,因为短论文中有具体的数据分析分法,适合通过分析方法进行描述。通过关键词“分析”检索共得到836篇论文,再删除不涉及分析方法的254篇论文,最终得到582篇论文。根据对文献的分析方法进行归类分析后得知,采用方差分析的研究最多,约占总数的一半,其次为因子分析。所有论文共使用了732种分析方法,远大于抽样的文献总数,这说明不少文献中结合了多种分析方法。其中,86.7%的论文采用显著性差异的有无来进行?
Vol.27No.220177是,每年第3期均设置年度主题,代表该年度关注的热门研究内容,如图1所示。因每年度从四月算起,故2016年度第40卷第3、4期及增刊还未发行,故暂不考虑。图1日本教育工学会论文志的文献数量及种类(2001~2016年)从图1可知,自2002年开始文献总数呈递增趋势,2005年数量翻倍,2006~2012年刊发数量较为稳定,而2013年起又开始减少。从类别分析可知,学术论文类数量并无显著变化,而学术资料类却明显减少。在研究内容逐渐扩宽的背景下,并未增加收录文献的数量,而是逐步降低学术资料类所占比例,这说明审稿标准逐渐趋于严格,形成了更为完善、体系化的评审标准。此外,通过分析三个子类学术论文的文献收录情况可知,开发类论文呈逐年递减趋势,且2015年以来仅有1篇,这说明虽然2010年出于对教育系统开发的重视而提出这一文献类别,但由于仅停留在开发阶段的研究很难有严谨的数据分析和效果验证,因此,开发类研究的论文很难被采用。而实践类文献数量虽然在2010年刚分类时较少,但近几年在数量上不断增加甚至呈现出超过基础类研究的趋势,说明日本的教育技术学研究不仅重视理论创新,更重视实践探究。研究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基于研究者的认识论观点,即上文提到的采用定量实证方法的逻辑实证主义和采用定性解释方法的社会构成主义。为了分析文献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剔除特约稿等55篇非研究性文献,最终获得文献1330篇。其中,特约稿等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按照定量实证方法和定性解释方法分类后进行卡方检验,得到的结果如表1、表2所示。定量分析论文有1084篇,占总数的81.5%;定性分析论文有246篇,占18.5%。其中,定量分析多采用标准偏差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并将多种分析方法结合;定性分析多采用面谈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本教育技术的研究历程与发展趋势[J]. 李哲,前迫孝宪,孙帙,张海. 现代教育技术. 2017(01)
[2]近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 胡来林,安玉洁. 电化教育研究. 2006(02)
[3]后现代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及方法论[J]. 徐晓东. 开放教育研究. 2003(04)
[4]试论“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其方法论问题[J]. 谢兰荣.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4(05)
本文编号:3222351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技术. 2017,27(02)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图1日本教育工学会论文志的文献数量及种类(2001~2016年)
实践类研究。由于增刊的短论文多为研究的初中期结果,而Situ研究居多,导致数据分布失衡,因此本研究剔除了增刊的758篇简短论文,而对学术论文和学习资料这两类的597篇文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Vitro研究和Situ研究的数量接近,Vivo研究数量最少,调查研究数量最多。进一步通过X2检验可知,组间存在显著相关(X2=104.814,P<0.05),说明实践调查研究与基础类实验研究的比重接近。在此分组基础上按论文类别分类,得到学术论文(含基础研究论文、教学系统开发论文和教学实践研究论文)434篇、学术资料163篇。图3为对这两类文献中四种研究所占比例的比较分析结果,其中学术论文多为基础类的实验研究,学术资料则更多为实践或调查研究性内容,这说明实验、实证型研究更容易被收录为学术论文,而实践调查类研究多被认定为学术资料。由此可见,基础类的Vitro研究和实践类的Situ研究数量接近,而按照论文和资料分组后,Vitro研究基本按照学术论文收录,Situ研究则半数按照学术资料收录。鉴于学术论文与学术资料的区别在于创新性和独创性,以改善现状为出发点的实践研究很难有独创。图2根据研究的实践性分类的论文数图3论文和资料在四种类别论文数的比较3基于分析方法本研究对包括增刊短论文的1330篇文献进行数据分析方法的总结,因为短论文中有具体的数据分析分法,适合通过分析方法进行描述。通过关键词“分析”检索共得到836篇论文,再删除不涉及分析方法的254篇论文,最终得到582篇论文。根据对文献的分析方法进行归类分析后得知,采用方差分析的研究最多,约占总数的一半,其次为因子分析。所有论文共使用了732种分析方法,远大于抽样的文献总数,这说明不少文献中结合了多种分析方法。其中,86.7%的论文采用显著性差异的有无来进行?
Vol.27No.220177是,每年第3期均设置年度主题,代表该年度关注的热门研究内容,如图1所示。因每年度从四月算起,故2016年度第40卷第3、4期及增刊还未发行,故暂不考虑。图1日本教育工学会论文志的文献数量及种类(2001~2016年)从图1可知,自2002年开始文献总数呈递增趋势,2005年数量翻倍,2006~2012年刊发数量较为稳定,而2013年起又开始减少。从类别分析可知,学术论文类数量并无显著变化,而学术资料类却明显减少。在研究内容逐渐扩宽的背景下,并未增加收录文献的数量,而是逐步降低学术资料类所占比例,这说明审稿标准逐渐趋于严格,形成了更为完善、体系化的评审标准。此外,通过分析三个子类学术论文的文献收录情况可知,开发类论文呈逐年递减趋势,且2015年以来仅有1篇,这说明虽然2010年出于对教育系统开发的重视而提出这一文献类别,但由于仅停留在开发阶段的研究很难有严谨的数据分析和效果验证,因此,开发类研究的论文很难被采用。而实践类文献数量虽然在2010年刚分类时较少,但近几年在数量上不断增加甚至呈现出超过基础类研究的趋势,说明日本的教育技术学研究不仅重视理论创新,更重视实践探究。研究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基于研究者的认识论观点,即上文提到的采用定量实证方法的逻辑实证主义和采用定性解释方法的社会构成主义。为了分析文献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剔除特约稿等55篇非研究性文献,最终获得文献1330篇。其中,特约稿等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按照定量实证方法和定性解释方法分类后进行卡方检验,得到的结果如表1、表2所示。定量分析论文有1084篇,占总数的81.5%;定性分析论文有246篇,占18.5%。其中,定量分析多采用标准偏差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并将多种分析方法结合;定性分析多采用面谈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本教育技术的研究历程与发展趋势[J]. 李哲,前迫孝宪,孙帙,张海. 现代教育技术. 2017(01)
[2]近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 胡来林,安玉洁. 电化教育研究. 2006(02)
[3]后现代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及方法论[J]. 徐晓东. 开放教育研究. 2003(04)
[4]试论“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其方法论问题[J]. 谢兰荣.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4(05)
本文编号:3222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3222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