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民国时期大学招考的舞弊及其防控

发布时间:2017-08-25 11:00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大学招考的舞弊及其防控


  更多相关文章: 民国教育 大学招生 招考考试 考试舞弊


【摘要】:大学招生考试舞弊指参考人员、考试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其他人在考试过程中,为谋取不正当利益,采取欺瞒、弄虚作假等手段实施违反入学考试规则的行为。民国前期"假文凭"现象突出;民国中后期"盗卖、泄露试题"现象突出;出现了"护航"、"公司"、"作弊委员会"等集团舞弊新现象。这三种作弊现象都表现出了集团化、组织化、专业化的特点。另外,夹带、枪替、换卷子等传统舞弊方式依然最普遍。民国时期针对大学招考的舞弊现象采取的防控措施是:通过各种舆论宣传舞弊的危害,制造一种以作弊为耻的社会氛围;大学和教育当局采取一系列的行政手段压制、打击舞弊;考生以上书、罢考、闹风潮等方式应对舞弊;最为严酷的方式就是追究刑事法律责任。从本质上说,舞弊就是参与主体以违反招生考试规则的行为为手段,进而获取入学资格的行为。舞弊现象反映出了许多问题:民国初期中学教育发展迟缓;科举老传统没有丢,"应试教育"已经形成;盗卖、泄露试题反证了统一招生具有更大的权威性;集团化作弊的新现象,专业化、制度化甚至民主化的运作方式是现代社会孕育的现代化舞弊;抗考、罢考、上书、鼓动风潮反映了学生的思想大大解放;社会腐败加剧,向上层社会流动的狭窄渠道走向封闭;泄露试题事件往往夹杂着党派斗争;舞弊概念泛化;大学企图用拖延来消弭舞弊与社会的矛盾,损害了公平的价值;人情社会缔造了考试,同时孕育了舞弊,最终使考试走向僵化。
【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民国教育 大学招生 招考考试 考试舞弊
【分类号】:G529
【正文快照】: 考试舞弊也称“作弊”,“指在考试过程中采取欺骗、蒙混、串通等手段以达到取得好成绩的行为。也是考场中诸如抄袭、偷看、传递、替考、换考等违规行为的统称。”[1]舞弊与考试总是相伴而行,它犹如蛀虫一样侵蚀着考试。处理不当,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甚至导致整个考试制度崩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国际[J];教育;2009年22期

2 ;时光机·读书郎[J];贵阳文史;2013年05期

3 秦春华;;认识美国教育的三个误区[J];教育;2013年14期

4 蒋元明;;我们读书到底为了什么?[J];刊授党校(学习特刊);2007年09期

5 辛德赫特;美国望子成龙的家长[J];小学青年教师;2003年10期

6 王永钦;教育的春天——1977年推翻“两个估计”和恢复高考前后[J];党的文献;1997年04期

7 田磊;;何处寻找中国创造力?[J];南风窗;2010年15期

8 ;声音[J];中国教师;2012年20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华北电力大学 包万平;杜绝违规招生还须监管给力[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韩乐悟;教育公平不能坐等资源均衡[N];法制日报;2010年



本文编号:7365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7365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0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