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8 15:09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2004年Luthans和Youssef等人提出了积极心理资本(简称心理资本)概念以来,心理学、教育学及管理研究者开始关注个体的正向情绪和正向特质,其中包括爱、乐观、希望、快乐、韧性、心流、幸福感等重要概念。心理资本也日益受到心理健康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 所谓心理资本,就是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Luthans F, Avolio B.J, Walumbwa F.O, and Li W,2005),包括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积极性及个人优势、符合组织环境要求的心理状态、良好的自我认知与评价以及可以通过投资与开发来获取四个方面。心理资本包括四个维度: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与乐观。 本研究在对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概念、理论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的基础上,进行了两个问题的研究:首先,对心理资本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其次,采用心理资本问卷和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89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1)大学生心理资本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3)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证实了提出的研究假设,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本研究中的心理资本问卷包括四个维度: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与乐观。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大学生心理资本整体均值为5.169,各因子平均得分均在量表的中点值3.5以上,处于中上水平。因子得分最高的是希望(5.549),得分最低的是韧性(4.670),即大学生的希望最好,自我效能最低。从性别因素上看,男生的自我效能感与韧性水平高于女生,显示出明显的性别特征。从学科因素上看,文科与理工科在乐观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大学生比理工科乐观。从年级因素上看,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心理资本总体、韧性和希望差异极其显著,而在自我效能和乐观上无显著差异。在心理资本总分上,大一学生得分明显比大四学生高,而与大二、大三无显著差异,这反映出大四学生心理资本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年级。在韧性维度上,大一学生得分明显比大三、大四学生高。在希望维度上,大一学生得分明显比大二、大四学生高。三年级大学生乐观水平最高,二年级乐观水平最低,两者之间差异显著。在自我效能感因子上一、二年级间差异显著,前者比后者自信。从生源地的因素上看,在自我效能维度上非农村大学生优于农村。而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收入、家庭类型、父母亲职业大学生在心理资本总体与各因素项上均无显著差异。 3.被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总体均分、各因子均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水平。从性别因素上看,男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女生,因子分只在偏执、精神病性与敌对三项无显著差异。从年级因素上看,年级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素项只有恐怖差异不显著。其中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大二最低,由好到差依次为:大一、大四、大三、大二。民族、子女数、学科、父母月收入、单双亲、父母亲职业上无显著差异。 4.大学生心理资本与总体心理健康呈极显著相关,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为良好。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不过,预测力并不很强,心理资本只能解释总体心理健康较少的主差变异(16.4%)。韧性与乐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更为密切。 论文最后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如何通过开发与培育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来促进心理健康的学校建议与个人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资本 心理健康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一、引言10-15
- (一) 问题的提出10-13
- 1.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呼唤心理资本10-12
- 2. 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已经从消极走向积极12-13
- (二) 研究的意义13-15
- 1. 理论意义13
- 2. 现实意义13-15
- 二、文献综述15-25
- (一) 心理资本概念界定15-17
- 1. 整体概念的观点15
- 2. "类状态(state-like)"的观点15
- 3. 多维度的观点15-17
- (二) 心理健康的概念界定17-20
- 1. 健康的整体性及健康的新模式17-18
- 2. 心理健康的定义及结构面18-20
- 3.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子20
- (三) 心理资本对人生的意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20-25
- 1. 心理资本是个人幸福生活与成才的重要资本20-22
- 2. 心理资本作为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影响心理健康22-24
- 3. 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协同作用24-25
- 三、研究的总体构想25-31
- (一) 研究目的25
- (二) 研究思路25
- (三) 研究假设25-27
- (四) 研究对象27-28
- (五) 研究过程和方法28-29
- 1. 研究的过程28
- 2. 研究的方法28-29
- (六) 研究工具29-31
- 1. 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29-30
- 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30-31
- 四、研究的结果分析31-44
- (一) 心理资本的总体分析31
- (二) 大学生心理资本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31-35
- 1.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性别差异31-32
- 2.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民族差异32
- 3.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学科差异32
- 4.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年级差异32-33
- 5.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生源地差异33
- 6.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子女数差异33-34
- 7.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家庭收入、家庭类型、父母亲职业的差异34-35
- (三) 心理健康的总体分析35-36
- (四)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36-40
-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36
-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民族差异36-37
- 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子女数差异37
- 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学科差异37-38
- 5.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38-39
- 6.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父母月收入差异39-40
- 7.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同家庭类型差异40
- 8.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父母亲职业差异比较40
- (五)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40-44
- 1. 不同心理资本水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比较40-41
- 2. 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41-44
- 五、综合讨论44-47
- (一) 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总体情况的讨论44
- (二) 大学生主要背景变量对心理资本、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讨论44-47
- 1. 大学生主要背景变量对心理资本影响的讨论44-45
- 2. 大学生主要背景变量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讨论45
- 3.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45-47
- 六、结论与教育建议47-54
- (一) 结论47
- (二) 教育建议47-54
- 1. 学校层面上的建议47-49
- 2. 大学生个人层面上的建议49-54
- 注释54-61
- 参考文献61-6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64-65
- 致谢65-6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尹彦;;高校安全稳定视阈下大学生心理资本建设探析[J];广西教育;2012年39期
2 李t,
本文编号:4028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402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