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新课程杂志社投稿]说“读”

发布时间:2016-02-18 10:01

马柱兴

摘要:在新课程教学中,多读多练是捷径。读的方法有很多,它包括默读、朗读(自由读、齐读)、浏览等等。而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也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关键字:语文;朗读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这样,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他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

朗读是要讲究技巧的,所谓朗读的技巧,正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这种设计和处理。这些设计和处理是从作品内容出发的,它将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

怎样把“读”巧妙运用到教学环节中呢?

一、运用“浏览”把握全文结构。

浏览全文,先看开头和结尾,再看中间内容,中间内容抓住段前提示语、表顺序的词以及过渡段,这样就可以分析出课文的大致结构和写作顺序,让学生心里有一个完整的框架,较复杂的课文,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提示。

二、运用“默读”“自由读”整体感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当学生了解了课文的框架结构,就可以以“默读”“自由读”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形式再读课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每篇课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环节就可以解决了。同时,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也在这时完成。

三、“有感情地朗读”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这个环节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要“有感情地朗读”就必须把自己融入课文中、角色中,大声地读出来,语言的表达效果才容易出来。这需要老师的引导、启发,可采取抽读、对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读,相同的内容每个学生也许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可以组织讨论,予以肯定和鼓励。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话,可以由缓到急地读,表现父亲挖掘时间长而艰难;还可以由快到慢地读,表达沉重的心情。

四、运用“选择性的读”把握全文重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思想,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需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段,反复读反复感悟,所以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读文,可以把握重点,加深理解。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领悟作者表达方法。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地读自己喜欢的地方,能更好地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表达不同的感受。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读”的方式方法还很多,能把各种读法融合运用,巧妙搭配,学生多读多练、读中感悟,教师组织引导,少包办代替,更能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易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能力培养

作者单位:四川省西昌市高草回族乡小学



本文编号:184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84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c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