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道德银行”不是德育“万能药方”

发布时间:2016-02-18 09:21

开设道德银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但细想想就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方式在理念上不科学,在操作上难执行,更像管理者的一场作秀。 
  教育理念的缺失导致操作的不科学。先不说学生的所作所为是否都能被清楚地划分在好与不好的圈里,单说事件本身被赋予的加、减分值这一做法就是极端不科学的。同样是捡到财物上交,拾到10元和拾到100元的行为各取多少分值?同是打架,与同学发生摩擦和欺负小同学而被扣分有所区分吗?生活中还有很多不曾设想的“好”“坏”事情没被“划价”,学生做出后该作何处理?因为理念的设计违背了教育规律,操作时也必定出现诸多混乱的现象。 
  将“道德富翁”标榜为学校德育的成果更是不可取的 。排名现象是教育领域里的顽疾,多年来一直备受诟病。语、数等学科排名尚遭非议,更何况用道德的名义为学生贴上优秀与否的标签。注重终结性评价,轻视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方式反映的是该校教师教育理念的集体缺失。 
  用“道德银行”这种单一的教育方法若能应对纷繁复杂的德育问题,那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德育需要教师言传身教的感染,也需要适时抓住教育契机巧妙地进行引导、点化。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对事件细致入微的处理才是德育的正道。如果说德育真有什么捷径,那就一定是教育者要遵循德育的规律,而非开设“道德银行”这样的简单的数字游戏。因为,“道德银行”这一形式,说到底还是外部的压力与诱惑。



本文编号:184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84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6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