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的因势导利
一、要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控制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上既要思考如何使每位学生都要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注意学生的反应,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活动,又要讲解,板书等。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控制,是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也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大量的思想品德课实践表明,学生在课堂的不当行为与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控制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仪表风度
教师的仪表包括服饰、发型、仪容、举止、教态等系列外部形象。它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外在精神风貌的直接表现。对教学与学生的心理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师站在讲台上,不用开口讲话,仪表就已向学生说话了,所以有人称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仪表是一种无言之“言”。有时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道柯讲“教育机关中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都必须要求衣服整洁,头发和胡子要弄得像样,鞋袜洁净,双手清洁,修好指甲和经常备有手帕”。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服饰应当整洁中渗透美观,大方中孕育典雅,充分表现出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学科特征和精神面貌融为一体的和谐美,用自然美的形象去影响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师不必过分追求衣着与发型的华美、新奇。否则,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课堂气氛出现偏差,使正常的教学受到干扰。
思想品德课教师的风度,是其自身综合素质极其修养的外在表现,主要通过言谈言行举止表现出来。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举止应稳重,姿态应端庄。还有表情自然,举止得体,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喜怒哀乐掌握分寸,温和而又严肃,耐心而不迁就。当学生过分激动时,教师应宽容理解,不要疾言历色,暴跳如雷。做到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
第二、意志力
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表现自己的意志力,使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课教师是一个充满自信,具有教育力量,意志力非凡的人,从而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会出现错的行为,顺利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二、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的感情自控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善于支配,控制自己的感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情感,是该科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中至关重要的因素。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课堂是充满情绪色彩的活动课堂,在课堂活动中,有可能出现偶发事件与学生的情绪波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排除来自内外的各种情绪干扰,保持健康与稳定的情绪。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自控应做到:
第一、教态的自控
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态应自然、大方、真实、亲切、冷静、克制,并善于运用表情机智地表达对学生的信任,期望与要求,同时还要注意情感表达的方式与分寸,重视情感的真实性。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学生不喜欢情感缺乏的教师,也不喜欢情感过分的教师。
第二、消极情绪不要带入课堂
思想品德课教师劳动的特点。这不得不使其思想情绪经常处于变化波动之中,除了欢乐与激动之外,还有苦恼忧虑,沮丧泄气等。教师要把不健康的情绪消除在课堂外,不要给学生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如动辄就对学生发脾气,施以尖刻的讽刺等。
第三、克服对“差生”的偏见与对“优生”的偏爱
学生不守课堂纪律,成绩不好,招惹老师批评、对他们容易产生一种厌恶感。对遵守课堂纪律,成绩好,优点多的学生,老师对他们容易产生一种偏爱。这种厌恶与偏爱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自然流露出来,影响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自觉加以克服。对“差生”的偏见、厌恶感,不仅会妨碍“差生”的学习,还会深刻刺伤他们的心灵,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人为给“差生”造成健康成长的各种心理障碍。而对“优生”的偏爱,会使其他同学产生不公平感,对“优生”的发展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会使他们忽视他们的缺点,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伤害一般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班集体的团结,可见,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控制克服对“差生”的偏见与“优生”的偏爱情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对所有的学生应该公正,一视同仁,用自己特有的爱去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
第四、自己不要被个别学生的情绪左右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有个别学生不守课堂纪律,自然会引起教师的焦虑、紧张、苦恼等情绪的产生。因此,教师务必要冷静、要克制,不要因学生的违纪而发火,绝不能因学生激怒了自己而随意惩罚学生。向学生发泄怒火,会使学生反感怨恨教师。教师不能把话说过头,不能有失教育的分寸,更不能在激怒之下造成教育的过失。
三、教育机智
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随机应变,因势导利。在出现意外情况时,要敏捷地做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可以这样讲,没有具备教育机智的思想品德课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保持头脑清醒、沉着冷静,善于自控,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教育机智。
本文编号:18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8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