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生命的断层:博尔诺夫的危机教育观对地震灾区教育重建的启示
[Abstract]:The magnitude 8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in Wenchuan, Sichuan, on May 12, 2008, suddenly occurred, the strength was fierce, the destruction was fierce, and the shock to the hearts of the students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was self-evident. The earthquake made many students complete
【作者单位】: 湖南衡阳师范学院;
【分类号】:G41;G451.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刘旭东;论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蒋凯;涵养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省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张桂春;中德小学数学及语文教学大纲差异的缘由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6 张增田,靳玉乐;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7 冯建军;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兼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8 朱晓斌;文化形态与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文化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06期
9 张天宝;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10 邵燕楠;教育的人类学视角[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德富;;以人为本,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车维平;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统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6年
2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杨运鑫;多中心大学制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秦元东;论艺术能力及其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亚慧;教学认识方式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文;关于我国中学主体性教育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3 邓红;民办回族幼儿园教师成长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焦建英;我国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及其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永;叙事研究:教育研究中的新动向[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岳慧兰;幼儿创造力认识与培养的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宝庆;对话教学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平;论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9 于凤银;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樊改霞;多元文化中学生交往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德胜;;学校教育与恐惧制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01期
2 于凤银;董兴佩;;论非连续性教育的基本理念及现实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唐卫平;;走出生命的断层:博尔诺夫的危机教育观对地震灾区教育重建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9年06期
4 赵丹丹;焦东良;;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科学教育;2009年01期
5 张广斌;;博尔诺夫的哲学人类学研究范式及其教育意蕴[J];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6 李向红;;从非连续性教育视角看汶川地震后的心理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07期
7 蒋晟;;博尔诺夫幼儿教育思想述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8 马多秀;;教育如何面对危机——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对四川地震灾区教育的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22期
9 李向红;;从非连续性教育的视角看汶川地震[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李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非连续性与学生自我教育实现[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永;西方教育学知识形态演进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锋;狄尔泰教育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胡秀娟;语文阅读的唤醒功能及其教学策略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赵丹丹;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新颖;走出生命的断层[D];河南大学;2006年
4 赵文超;对小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74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474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