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两种范式:归纳式与演绎式
[Abstract]:Infiltrating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eachers should try to introduce the new learning method and educational concept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to practical teaching. Inductive inquiry and deductive inquiry are the teaching modes and strategies to adapt to this concept. The purpose of inductive inquiry is to make students draw general conclusions according to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evi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presentative objects and their attributes in certain kinds of things. Deductive inquiry aims at making students learn to consider problems from general principles to special cases. Flexibility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deductive inquiry. These two models emphasize the inquiry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of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emphasiz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bility to integrate knowledge, advocate students to carry out autonomous learning,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become independent learners.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勇鹏;;论当前农村学校新课改可能面临的文化困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2 刘砚;课程即实践 教师即研究者——学校课程“英语诗歌赏析与写作”教学的实践与探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3 沈固朝;;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课教学值得考虑的几个新问题[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年03期
4 郑延才;;从现代学习理论看现代学习方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11期
5 张广福;;高校图书馆作用变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6 刘智运;;论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及其由来[J];教学研究;2006年01期
7 刘智运;;构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新体系[J];教学研究;2006年05期
8 沈固朝;从“读书馆”到“学习工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作用的变迁[J];新世纪图书馆;2004年01期
9 雷晓云,王英;走出对立思维 实现思维创新——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反思[J];教育导刊;2005年05期
10 张华,刘万海;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论意义[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虞霞;;生物探究式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初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何善亮;有效教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德如;论课程文化自觉[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庄云芳;福州市高中教师研究性学习教学观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永良;高中理科综合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洁;多元智力理论视野下的项目学习[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蒲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行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戴吉亮;适应高中新课改的高等师范课程改革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6 蔡学军;参与式教学在中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慧琴;中美中学历史课常用教学方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钱晓燕;陆良师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现状调查及能力培养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建江;当前教师进修学校存在的问题与出路[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春雨;建构主义对语文教育的启示[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渭昌;“六三三”学制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2 杨积寿;教学大纲亦应交给学生[J];安徽教育;1980年05期
3 ;广德县开展“我爱社会主义祖国”歌咏活动月[J];安徽教育;1980年06期
4 孙太英;进一步落实好党的知识分子政策[J];安徽教育;1980年07期
5 ;我省一批中小学试行教工代表大会制[J];安徽教育;1980年08期
6 ;《江苏教育》《河南教育》《山东教育》《湖北教育》在全国扩大发行[J];安徽教育;1980年10期
7 赵宝恒;从英美中小学教育试谈教育事业的几条规律——兼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提出几点雏见[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8 ;必须保证教学时间[J];宁夏教育;1980年01期
9 朱勃;美苏两国的师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1期
10 张曼云;1979年欧洲共同体各国的教育经费[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尔寿;;中国地理学会与中国地理基础教育[A];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2 周又红;;引导我们的孩子爱环境[A];妇女·环境·使命——’97妇女与环境研讨会文集[C];1998年
3 谭玉华;毕业才;;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4 闫雅平;;浅谈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5 王燕;;针对当前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6 郑方云;;素质教育势在必行[A];党的十五大精神与聊城实践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荆世华;陈屏;;师范教育与素质教育[A];学陶师陶 贵在实践——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第二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6年
8 郑青山;;师范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A];学陶师陶 贵在实践——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第二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6年
9 霍宝连;;促进中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尝试[A];学陶师陶 贵在实践——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第二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6年
10 ;小学校能办大事情——临县寨上村小学科教兴村纪实[A];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建平;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最后攻坚[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记者 刘宏;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占得先机[N];江西日报;2000年
3 ;美日俄三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动向[N];人民政协报;2000年
4 记者 苏军;研究性学习列高中课程[N];文汇报;2000年
5 记者 王柏玲;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N];文汇报;2000年
6 记者 戚海燕;北京教育大改革[N];北京日报;2001年
7 记者 戚海燕;新课程九年一贯制[N];北京日报;2001年
8 ;注重基础 联系实际[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边庆利;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的开发[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教育部颁发中等职校德育课程设置新方案和新教学大纲[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天明;二十世纪我国教学方法变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焕章;中小学引入职业活动的探索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4 卢炳惠;教学创新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罗玉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湖南尊孔读经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彭智勇;数学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健;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胡庆芳;美国高中课程发展研究——从失衡发展到基础振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邱红松;初中几何课堂教学过程重构与视频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茅锐;我国中小学未成年学生受伤害事故与教育预防的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凯;山东省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3 匡杨宏;海峡两岸中小学道德教育之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翁可为;深圳市中小学独生子女人格现状及教育研究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杨选辉;中小学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6 肖起清;试论素质教育大趋势下中小学的教学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聂章艳;郑州市中小学择校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8 李友玉;小学代课教师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王强;湖北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陈欣;中学语文计算机辅助教学解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4759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475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