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社会学的“社会实在论”转向
【图文】:
图 1 批判实在论的“深度/分层本体论”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实在论继承了批判实在论的深度本体论这种主张,认为“知识的对象是实在:即存在一个独立于我们所生产的符号领域之外的实在,我们对它的认识会因外部条件而受到限制”①。这样,在哲学的本体论意义上,社会实在论把知识的对象与知者的经验划分开来,这与社会建构论不同,后者把知识的对象理解为依附于知者而存在,从而也就容易把知识还原为知者的经验。但是,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这种主张如何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成为可能,也即“知者把握知识的对象如何可能”的问题,是社会实在论需要重点解答的。2.知识具有浮现属性,能够超越产生知识的特定社会历史情境摩尔认为,,社会实在论从批判实在论的哲学观中获得的重要启示是:“它承认,知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生产的,但与建构论者的观点不同,它不是一种还原式的观点,而是一种浮现式的观点。知识是经由一种长时期的、在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4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莫映桃;高申春;;记忆的社会建构论阐释[J];心理研究;2011年03期
2 肖健;;从社会建构论理解疾病概念[J];医学与社会;2007年02期
3 曹天予,白彤东;社会建构论意味着什么?──一个批判性的评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年04期
4 高盼望;;社会建构论解释教学现实的意义与限度[J];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09期
5 叶浩生;;社会建构论与心理学理论的未来发展[J];心理学报;2009年06期
6 叶浩生;;社会建构论及其心理学的方法论蕴含[J];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7 肖健;;从社会建构论理解疾病概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年04期
8 王小章;社会建构论和社会心理学研究[J];浙江学刊;1997年04期
9 裴新宁;社会建构论及其教育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10期
10 郭慧玲;;社会建构论心理学:轮廓、流派和局限[J];心理学探新;201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征稿:两岸三地《社会建构论》提纲[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2 安维复;;社会建构论:网络社会的人学新探——兼论马克思本体论的社会建构性[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吴荣先;RonaldF.Levant;;性别和社会发展对中国大学生男性观念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4 金彦;;实验室研究:突破、困境与出路——当代科学哲学的新进路[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郭爱妹;石盈;;“积极老龄化”:一种社会建构论观点[A];江苏老年学研究论文选集(2007-2008)[C];2008年
6 张向东;宋芝业;;论诺尔-塞蒂纳的“截断式”科学研究进路[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7 尹文娟;;托马斯·休斯的技术系统方法探微[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霍涌泉;李增芬;;西方心理学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新理解[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陈艳;;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文献综述[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政治与公共管理丛书、21世纪地方政府系列丛书出版简讯[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四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魏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社会建构论的心理学理论蕴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艾克斯(不自由撰稿人);“建构”科学新形象[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3 王阳;当代科学方法论的两股潮流[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孟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当代科学论的存在论走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莉萍;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想与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越;社会建构论视阈下组织冲突的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3 于洪波;基于范式的STS学科演进逻辑分析[D];东北大学;2009年
4 骆传伟;专名的涵义与指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陈秀兰;交往中的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刘翠霞;科学表征与社会建构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14年
7 杨建荣;信息技术植入与组织结构重组[D];上海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新亮;课程社会学的“社会实在论”转向[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2 杨菲;自我的社会建构与叙事心理治疗[D];吉林大学;2008年
3 邹英;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的社会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4 陈倩倩;社会工作视角下的老年公寓老人的行为调适[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5 雷佶东;基于大学生情感表达的社会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夏永庚;论课程的生成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孔庆杰;情绪的社会建构论及其对嫉妒情绪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毅;社会建构论对科学教育观的影响评析[D];西南大学;2008年
9 吴巨培;技术的政治建构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10 卢彦;社会建构论视角中的工程风险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50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650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