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建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金绍荣;肖前玲;;略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J];教育艺术;2006年09期
2 曾瑜;;新课程道路上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徐土昌;;精心预设 精彩生成[J];中学生物教学;2009年08期
2 王莉莉;;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3期
3 韩冰清;;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大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辉蓉;数学诊断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佩红;高中物理开放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周少徵;以教学组织形式探讨成都小学教学空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怀友;未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J];湖南教育;2002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翼;;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建构[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刘刚;;试论新课程下的教师合作教学[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张朋炬;;新课程下英语游戏教学的建构[J];英语教师;2008年03期
4 李建华;;新课程下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建构困境——以《兰亭集序》为例分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2期
5 魏樟庆;;新课程必修教材中“化学进化”观念的建构[J];化学教育;2008年07期
6 季云;;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文化的和谐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年01期
7 赵亮;;高中化学选修课课堂有效教学的建构[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施静翰;基于新课程理念的综合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8期
9 董建春;;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8年08期
10 牛艳娜;;新课程改革模式下高效学习小组的组建与考核管理[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云;;新课程下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的尝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2 许吉;;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建设的新变化[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邵海倩;;新课程继续呼唤新教育者[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4 王寿兵;;自我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5 靖宏伟;;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建构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6 于大鹏;;浅议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7 夏淑萍;;新课程背景下的“大化学”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8 贺卫彬;;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浅谈创新课程中的学法指导[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9 陈淮畴;;初中化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略探究[A];中国化学会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万长江;;新课程教改中对考试命题的探索[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教育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朱宁波;新课程倡导师生“新”关系[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余文森;在新课程中重新修炼[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织金县第八中学 陈洁;生物新课程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应用[N];毕节日报;2010年
4 新泰市第二中学 张烈军;新课程课堂教学之我见[N];学知报;2010年
5 湖北省孝感市第一高级中学副校长 罗国彬;新课程下怎样评课[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浙江嘉兴市教育研究院 朱建人;实施新课程 教师缺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文久江;将新课程培训进行到“底”[N];中国教师报;2006年
8 武穴市花桥中心学校校长 周寿山;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校长素质[N];黄冈日报;2006年
9 刘肖;新课程是一种共建的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特邀嘉宾: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蒋敦杰 ■采访人:本报记者于建坤;2007,高考能否与新课程同行(上篇)[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智勇;数学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勇;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D];武汉大学;2005年
3 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D];暨南大学;2007年
4 王英伟;社会工程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D];吉林大学;2009年
5 杨桃莲;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建构[D];复旦大学;2009年
6 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7年
7 秦海霞;关系网络的建构:私营企业主的行动逻辑[D];上海大学;2005年
8 曹绪飞;社区制基本问题再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周俊玲;建筑明器美学论[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10 张定强;初中数学教科书建构与评价中的若干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垂青;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建构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房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的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长勤;新课程背景下分层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任远;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知识结构建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傅锦国;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增辉;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戈立;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杜静;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爱忠;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黄佑生;在新课程中成长——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自主成长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33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733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