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趋于核心概念的小学科学微课程设计

发布时间:2020-07-30 08:22
【摘要】:微课程是一种能支持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不受约束的新型学习方式,是当前移动学习和网络学习的研究热点,也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发生转变的重要手段之一。2017年2月,我国颁布了新版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四个领域共选择了18个核心概念作为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依据这些核心概念进行小学科学的微课程设计研究,具有非常强的实践和现实意义。研究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通过对微课程和核心概念相关研究的梳理和分析,界定本研究中微课程和核心概念,确定微课程的理论基础。选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微课程资源网站进行比较研究,分析这些网站上微课程的特点,为后续的微课程设计提供借鉴。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建构趋于核心概念的小学科学微课程设计框架,提出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和设计流程。在设计框架的指导下,选取小学科学教育中重要的光学概念进行《光与生活》专题微课程设计的实践研究,并邀请一线优秀科学教师和教研员根据微课程评价指标进行评审打分。为进一步验证微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编制《关于光与生活微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调查问卷》,向一线优秀科学教师和教研员发放并回收,利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光与生活》专题微课程得分平均分为90.3分(满分为100分),获得了一线优秀科学教师和教研员较高的评价。本研究编制的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调查对象中的多数人认为,专题微课程比零散的微课程更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课程内容可以以科学概念的发展为主线进行编排,且对此类微课程资源表现出很强的使用意愿。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434;G623.6
【图文】:

模型图,教学系统设计,模型,小学科学


图 3-1 ADDIE 教学系统设计模型念的小学科学微课程前期分析阶段念的小学科学微课程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进行前工作阶段。这些准备工作包括分析微课程目标、把握这些工作是为微课程设计的后续工作进行铺垫。析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专题形式的微课目标都是为了完成专题微课程的总目标。趋于核心理念是为了辅助学生发展小学阶段科学教育中的核地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培养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的,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完和学习活动进行选择是十分必要的。核心概念的

课程结构,课程


络为微课程创设了可移动的教学环境并实现交互功能免费服务的网络学习平台,如 UMU 互动学习平台、些平台支持多种移动终端进行微课程的管理以及学习地使用万彩动画大师软件,可以实现利用万彩动画大不仅可以在视频中创设丰富的情境,而且可以塑造动画光与生活》专题微课程具备了充分技术支持和教学环活》专题微课程内容设计活》专题微课程课程内容的结构以科学概念的发展为主线来编排,表现为专题的形式体现科学概念的连贯性,挖掘科学探究中的思维和认知识条目组织在一起。《光与生活》专题微课程课程

感染力,大师,场景转换,人物角色


课程的教案和脚本编写之后,就需要搜集相关的素材才能形成微课程形象、精致以及富有感染力等优势。收集了多样化的素材资源,符合“光与生活”学习主乐等资源。频大师支持场景转换、人物角色、情景模拟、图片、视研究在微课程实践中就是利用万彩动画大师制作的微置动画形式的教师形象,以此来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还通过多种方式来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动画、适时插入轻松愉快的背景音乐,以及利用各种学。微视频的开发应该要尽可能地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措辞,语速适中,多方面来保。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尹合栋;;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5年01期

2 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年06期

3 阮彩霞;王川;;微课程的概念、特点和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11期

4 卜彩丽;;ADDIE模型在微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年24期

5 王凌诗;;小学阶段生命科学领域核心概念解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14期

6 陈敏;胜泉;;“微课”设计[J];中国教育网络;2013年06期

7 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年05期

8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04期

9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本文编号:27752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7752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9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