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农村教育文化补偿
发布时间:2017-05-06 08:12
本文关键词:论对农村教育文化补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农村教育文化补偿是指国家或社会为保障农村这一教育场域中的不利群体,接受与城市同等的教育所采取的各种补偿措施或行动的总称。我国对农村进行教育补偿由来已久。从民国时期爱国人士发起的平民教育运动到2001年开始,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免课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费)政策,以及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都表达了国家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极大关注和投入补偿。 我国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首先表现为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而我国教育政策的城市取向是影响教育资源配置格局城乡二元化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政策背后反映的是各个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在这场博弈的过程中,弱势群体的生存境遇不容乐观,并日益被边缘化。弱势群体的境况是:希望进场,却遭到排斥;虽已进入场内,却难以被场内接纳:表面进入场内,实际却游离在场外;物理场上已进入场内,意义场上却并不在场。因此,面对我国农村这一庞大的弱势群体,在社会场域和学校场域中,如何实践对农村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文化补偿,成为社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遵循着“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这一现状入手,以文化再生产等相关理论为支撑点,寻找对农村教育文化补偿的历史与现实的依据,阐明实施农村教育文化补偿的社会意义,构建对农村教育文化补偿的实践举措。
【关键词】:农村 文化再生产 教育文化补偿 教育公平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521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8
- 目录8-10
- 绪论10-22
- 一、问题的提出10-12
- 二、相关概念界说12-14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4-19
- 四、主要研究方法19-22
- 第一章 我国实施农村教育文化补偿的背景分析22-32
- 第一节 三级办学、两级管理——城乡教育“差序”格局的形成23-24
- 第二节 基础教育经费生均拨款的城乡差距24-25
- 第三节 师资配备的城乡差别25-26
- 第四节 基础教育办学硬件的城乡差距26-27
- 第五节 城市化的课程取向27-29
- 第六节 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别29-32
- 第二章 实施农村教育文化补偿的理论基础32-42
- 第一节 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32-36
- 第二节 教育平等理论36-38
- 第三节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38-42
- 第三章 实施农村教育文化补偿的社会意义42-52
- 第一节 农村教育文化补偿是实现公民义务教育权利的重要保障42-44
- 第二节 实施农村教育文化补偿是历史的必然追求44-48
- 第三节 实施农村教育文化补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48-52
- 第四章 我国农村教育文化补偿的实践探索52-66
- 第一节 加强立法,落实向农村倾斜的教育政策52-56
- 第二节 普及农村幼儿教育56-59
- 第三节 开发适合农村教育的课程,,关注学生共同发展59-60
- 第四节 实行“师役制”60-62
- 第五节 以差别对待为理念,建立“教育优先区”62-66
- 第五章 结论66-68
- 参考文献68-74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74-76
- 致谢7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晓蒙;;幼儿教育支援机关质的管理及支援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36期
2 魏明阳;曲丹婷;魏明霞;;从核桃园乡小学发现的城乡教育的不公平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33期
本文关键词:论对农村教育文化补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0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348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