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名著教育方式之争及其问题
本文关键词:美国名著教育方式之争及其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美国20世纪早期开始的名著教育归纳出了两种经典名著阅读模式。一种是永恒主义提出的现代式的,注重批评性、大众化的普遍阅读。另一种是新保守主义提出的保守性的,注重原典的本原性、精英性阅读。这两种模式的争论包含了古今之争,传统与现代等文化史中的核心矛盾。对这一历史性论争的理解有助于观照当代中国教育中的经典阅读现象,并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转换及其问题。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
【关键词】: 读经 永恒主义 新保守主义 传统文化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08JC880006)
【分类号】:G571.2
【正文快照】: 在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社会和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理解经典名著在教育中的性质和地位,以及采取何种课程模式进行经典名著教育。在国内,无论是对“读经”教育的争论还是对如《论语》之类经典名著传播和教育模式的探讨,背后都潜藏着这一基本问题。这一问题牵扯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庆寺,王启华;20世纪60年代美国同性恋运动兴起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2 杨冠英;关于大学精神的培育问题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3 王璐;从文化视角透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4 余凯;当代哲学背景中的大学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5 王璞;;艾伦·布鲁姆的大学教育思想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6 沈文钦;;自由教育与美好生活——施特劳斯学派自由教育观述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7 吴刚;;“秀选”时代与大学的知识使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8 咏鹏;尊重教育规律 促进远程教育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05期
9 祝平;;悖论的迷宫——评索尔·贝娄的《拉维尔斯坦》[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1期
10 江宁康;;评《拉维尔斯坦》的文化母题:寻找自我的民族家园[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魏啸飞;美国犹太小说中的犹太精神[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敢;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D];中央美术学院;1999年
6 赵永红;服务选区与代表国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张彭松;社会乌托邦理论反思[D];清华大学;2004年
8 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金永得;探索作为整体的教学艺术[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茂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桂莲;思想芦苇的弯折[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史晓玲;美国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透视[D];苏州大学;2001年
3 张薇;论美国高等教育创新的理念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朱为鸿;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若干理念及其伦理辩护[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柳清华;虚无与信仰[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付志荣;论20世纪下半叶美国州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变革[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郭彦瑞;论南北战争到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美国研究型大学职能的转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欧阳珂;人性光辉下的所有权[D];吉林大学;2005年
9 李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10 徐莹晖;论现代学校的精神气质[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芬芬;永恒主义教育哲学与文化的普同论[J];青海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2 王维;名著阅读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永恒主义的课程观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年04期
3 王维;永恒主义教育流派述评(下)[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4 相海龙;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教学观[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丁海东;试论永恒主义的教育理念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导刊;2000年Z2期
6 李定仁;评永恒主义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85年06期
7 王维;永恒主义教育流派述评(上)[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8 张平海;永恒主义教育目的及其课程观评析[J];集美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9 刘静;教育的变与不变——永恒主义教育目的观的现代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冯喜英;永恒主义教育哲学的课程论述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本报记者 赵艳红 张家兴;校园读经 众说纷纭[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杜军玲;中国孩子要读四书五经?![N];人民政协报;2001年
3 湖南省石门县易家渡镇中学 张春枝;多媒体时代的所谓经典[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王余光(北京大学教授) 张祖渠(昆明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作家) 胡彦(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 杨燕;将阅读经典进行到底[N];云南日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姜小玲;要不要让孩子读四书五经?[N];解放日报;2001年
6 新华社记者 张武春 实习生 黄冠;经典诵读西部行[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7 韩裕兴;晚清教育也有规矩[N];中国商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安桂清;整体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静;美国青少年名著计划及其对我国借鉴意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2 徐致礼;在古典与现实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周肖奕;杜威与美国教育的实用性[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美国名著教育方式之争及其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2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452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