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论教育隐喻

发布时间:2017-06-24 18:17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隐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根据分析哲学家谢富勒的分类,教育语言主要有三种形式构成:教育术语、教育口号和教育隐喻。可见,教育隐喻是教育学语言的主要表征之一。教育隐喻作为一种本源性的存在,有着独特而丰富的人文精神意蕴。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说过,语言有两种权利——“逻辑的权利”和“隐喻的权利”。隐喻的权利是一种永恒的本源性权利,作为与生活相伴相生的教育隐喻,更能反映教育活动的人性化特征。然而,当今社会由于科学主义的盛行和工具理性的蔓延,各个研究领域都追求语言的概念化和精确化,教育语言也未能“幸免”,隐喻语言遂成为一个被忽视的教育范畴。因此,本文试图对教育隐喻的意蕴进行探究和挖掘,从而呼唤隐喻语言在教育中的回归。 本论文拟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从理论研究和现实需要出发,分析教育隐喻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概念界定,对隐喻和教育隐喻的内涵进行解读,并对西方的经典教育隐喻案例进行剖析,进一步明确教育隐喻的意蕴。第三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地梳理了教育隐喻现象。其中,这一部分又分为四个小部分。首先,通过对学校隐喻的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在工具理性的引导下,学校教育的异化和扭曲,为学校教育的理性发展敲响了警钟。其次,通过对我国不同时期的教师隐喻进行剖析,透视教师角色的变迁、教育观念的更迭等。再次,通过分析课程隐喻,可以看出我国课程理论的嬗变和课程实践的变革,为当代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最后,通过对教学隐喻的分析,审视我国不同时期教学观和学习观的发展和变化,为更新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提供思考。第四部分是对教育隐喻的教育功能与价值的提炼与总结。 总体而言,本论文旨在揭示教育隐喻的意蕴,呼唤教育中隐喻语言的回归、丰富教育语言,希望能为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思考。
【关键词】:教育 隐喻 教育隐喻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0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9
  • 引言9-17
  • (一) 研究缘起9-11
  • 1.学术界对教育隐喻研究的冷落9-10
  • 2.对教育学语言表达异化现象的反思10
  • 3.对隐喻的教育学意蕴的思考10-11
  • 4.对生活中教育隐喻现象的关注11
  • (二) 研究现状11-14
  • 1.研究的角度偏向于隐喻的教育意义与价值的分析12
  • 2.研究的内容主要局限于教师隐喻的探究12-13
  • 3.研究的范围主要依附于学科之中13-14
  • (三) 研究方法14-15
  • 1.文献研究法14
  • 2.逻辑分析法14
  • 3.思辨法14-15
  • (四) 研究意义15-17
  • 1.有利于弥补学术界对教育隐喻研究的不足15
  • 2.有利于彰显教育学的学科特征15-16
  • 3.有利于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反思16-17
  • 一、识读教育隐喻17-29
  • (一) 隐喻与教育隐喻17-21
  • 1.隐喻17-20
  • 2.教育隐喻20-21
  • (二) 西方经典教育隐喻案例分析21-29
  • 1.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隐喻21-22
  • 2.柏拉图的"洞穴中的囚徒"隐喻22-24
  • 3.夸美纽斯的"种子"隐喻24-25
  • 4.洛克的"白板说"隐喻25-26
  • 5.杜威的"生长"隐喻26-29
  • 二、教育隐喻现象分析29-54
  • (一) 学校隐喻分析29-34
  • 1.作为"学店"的学校29-30
  • 2.作为"企业"的学校30-31
  • 3.作为"超级市场"的学校31-33
  • 4.作为"官场"的学校33-34
  • (二) 教师隐喻分析34-42
  • 1.传统社会的教师隐喻——"蜡烛"、"春蚕"34-37
  • 2.现代农业社会的教师隐喻——"园丁"37-39
  • 3.现代工业社会的教师隐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9-40
  • 4.当代社会的教师隐喻——"反思性实践家"40-42
  • (三) 课程隐喻分析42-48
  • 1.跑道式课程隐喻43
  • 2.学科式课程隐喻43-45
  • 3.经验式课程隐喻45-46
  • 4.开放的"通道"46
  • 5.生成的"文本"46-47
  • 6.流动的"乐谱"47-48
  • (四) 教学隐喻分析48-54
  • 1.授受教学——"教学是倒水"48-50
  • 2.导学教学——"教学是演戏"50-51
  • 3.互助教学——"教学是一起登山"51-52
  • 4.对话教学——"教学是游戏"52-54
  • 三、教育隐喻之于教育的功能与价值54-65
  • (一) 教育隐喻之于教育研究的功能与价值54-57
  • 1.有利于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反思,改进教学54-55
  • 2.有利于丰富教育学语言,彰显教育学的学科特征55-57
  • (二) 教育隐喻之于人文教育的功能与价值57-60
  • 1.隐喻是人类精神存在的方式57-58
  • 2.隐喻是人文理解的重要途径58-59
  • 3.隐喻是学科相融的重要通道59-60
  • (三) 教育隐喻之于创新教育的功能与价值60-62
  • 1.隐喻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60-61
  • 2.隐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61-62
  • (四) 教育隐喻之于审美教育的功能与价值62-65
  • 1.隐喻语言是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纽带62-63
  • 2.隐喻的诗性特征有利于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63-65
  • 结语65-67
  • 参考文献67-73
  • 后记73-74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友缘;;天使抑或恶魔——儿童隐喻性陈述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琳;基于教师隐喻视角的教师形象重构[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传东;奖励隐喻及其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表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隐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9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479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1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