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国经验30年
本文关键词: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国经验30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近30年来我国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历程加以梳理,重点探讨了教育学与人类学学科跨学科、交叉研究的中国经验,并结合在我国本土化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发展中所应关注的议题加以深层探讨。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关键词】: 教育人类学 跨文化 田野研究 文化认同 族群性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教育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领域,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虽然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其发展非常迅速。教育人类学在中国起步较晚,这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关,也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研究的学术传统和外部环境有着重大关系。教育人类学研究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2 沈煜峰;西方教育人类学简介[J];外国教育动态;1988年06期
3 王亚鹏,万明钢;民族认同研究及其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4 马戎;;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双语教育的实践[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2期
5 高宝立;教育人类学[J];中国电大教育;1991年05期
6 梦海;鲍勒诺夫教育学与哲学思想述要(上)[J];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07期
7 卢宁;教育与人类——教育人类学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8 李其龙;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思想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02期
9 王柳生;教育人种学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7期
10 李德显,杨淑萍;人种志方法与课堂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延芳;;我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2 魏晓波;;东乡族中学生个性、自我及适应的发展特点及其关系[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岳振国;;论民族院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马戎;从王桐龄《中国民族史》谈起——我国30年代三本《中国民族史》的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马戎;试论语言社会学在社会变迁和族群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周文玖;;从“一个”到“多元一体”——关于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史学史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潘乃谷;;费先生讲“武陵行”的研究思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黄桥;;教育人类学视角下新疆南部地区的双语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成人教育研究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胡建川;;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展望[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3 史梦薇;;试析镇山村民族传统教育现状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邱文元;;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A];山东省哲学学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哲学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鉴;;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余影丽;;关于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从教育人类学与人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玉彬;张树安;宋敏;李晓梅;;民族高校多层次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许洁英;;坚持倾斜政策,切实促进教育公平[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欣欣;现代性体验下苗族乡村妇女的家庭生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邵二辉;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7 蓝波涛;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向帮华;符号哲学视野中土家族敬祖习俗育人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朴宣姝;学前对韩汉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红梅;蒙汉父母教育价值观、教养方式与小学生人格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佳佳;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对我国朝鲜族小学双语教育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哈琴;双语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魏素娟;京族民歌的生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刘华成;红瑶地区乡镇内教师支教工作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贤军;广西白裤瑶村落体育文化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原春燕;平山木柄瑶的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金英;当代蒙古族学校教育和翻译事业关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敏维盛;改革开放以来甘南基础教育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杨道军;语文学习方式对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民辉;当代欧美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与趋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蒋衡;70年代以来西方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质性”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3 丁邦平;国际比较教育的若干方法与理论——兼谈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02期
4 邵燕楠;教育的人类学视角[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发行部告读者[J];读书;1994年03期
6 黄育馥;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7 肖俊明;文化人类学的新格局:文化批判(上)[J];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04期
8 王柳生;教育人种学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7期
9 李德显,杨淑萍;人种志方法与课堂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7期
10 林存华;;人种志研究与教师智慧的生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1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疏离感[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晋芳;;基于解释学的教育人类学田野研究阐释[J];煤炭高等教育;2009年05期
2 巴战龙;;近5年裕固族教育研究进展述评——以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3 白芳丽;吴晓蓉;;我国教育人类学学科意识缺失的归因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05期
4 安富海;;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本土化研究的可能路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1期
5 徐梁峰;;从跨文化交际视角浅析商标的翻译[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6 冯跃;中国“教育人类学”与“民族教育学”学科发展之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1期
7 郭鹏;;从跨文化的视角解读韩剧在中国的流行[J];文教资料;2008年05期
8 李静;;教育人类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年09期
9 海路;;一部推进中国教育人类学本土化研究的力作——评滕星的《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J];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10 祁晓霜;;人类学与教育学的结合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进玉;;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国经验30年(1978~2008)[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潘耀昌;;“滑铁卢”意味着什么——跨文化、跨门类作品解读中的主体[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3 杝W明;;全球化社会的新媒体与文化认同[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邱翊;;文化认同与和谐青海[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5 郭芳;;文化认同与文化安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6 刘伯孳;;菲律宾华人文化认同与菲华社团[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滕志妍;;关于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庄博然;;文化交往全球化中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葛祥邻;;炎黄文化的十大文化认同表现[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10 杨建义;;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认同的发展演进[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嘉宾:有色一中校长 吴益民 主持人:程熳;从历史积淀中寻找文化认同[N];黄石日报;2010年
2 托马斯·麦格奈尔 美国德鲁大学哲学系教授;表层文化、深层文化和文化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杨勇军;随需应变 难在文化认同[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4 陈明华;当下情景中的文化认同问题[N];文艺报;2006年
5 实习记者 谢盾;重建中国的历史文化认同[N];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韩震;多重文化认同下的民族崛起[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颜光明;Volvo国产开启文化认同“战争”[N];中国商报;2006年
8 山东省新泰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黄建民;用文化认同打造高素质队伍[N];检察日报;2008年
9 韩 震 曲瑞华;文化认同问题的凸显及其效应[N];学习时报;2005年
10 韩震 李雅儒;多重文化认同[N];学习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欧群慧;云南省黎明市孟波镇中学多元文化教师民族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巴战龙;人类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5 周德刚;经济交往中的文化认同[D];复旦大学;2004年
6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孙万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主权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周翔;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冯冠军;坚守与超越[D];新疆大学;2006年
10 任胜洪;现代性与民族性:侗族歌班的教育人类学考察与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艳;民办学校文化认同的现状与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梦萍;品牌日记[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付佳;文化智力对文化适应及文化认同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周建琼;闽台传统节日民俗体育特征及文化认同研究[D];集美大学;2010年
5 韩辉;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结构及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东;文化认同的可能与现实[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7 谌岍;国际化企业的跨文化团队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彭迪;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台资企业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9 井上博文;企业文化会超越国家文化吗?[D];四川大学;2005年
10 谢萍;小学英语课程中国际理解教育目标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国经验30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0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500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