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客体的复归:教育回归生活的本真追求——基于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旨趣之辩略
本文关键词:主客体的复归:教育回归生活的本真追求——基于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旨趣之辩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现代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科学与技术理性的冲击,执着于追求价值无涉的自然主义科学模式而失去了其本真的价值追求——对生活意义的探寻。虽然教育改革以摧枯拉朽之势轰轰烈烈进行了数十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教育之科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并没有实现教育对生活世界的良好回应,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为教育的回归开辟了理想的路径。教育回归生活不仅在于教育场域中客体的"物"回归,更重要的在于主体的"人"的复归。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泰安市东平州城镇一中;
【关键词】: 生活世界 自然科学模式 技术理性 生活意义 回归生活 胡塞尔 教育场域 主客体 生活方式 教师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生活世界理论在其创始人胡塞尔那里,是以澄明实证科学及其方法对“人的存在意义”的遮蔽、弥合人与世界的“意义断裂”为其中心意旨的[1]。他所说的生活世界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作为经验实在的客观生活世界,二是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当这个概念被引用到教育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殿森;靳玉乐;;课程知识与社会意识形式[J];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2 李荣;;理性的重建与人性的复归——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旨趣辨略[J];学习与探索;200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鸥;从学校批评看学校不能承受之重——兼论教育的责任分担[J];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铁芳;生活意义的失落与当代教育的使命[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02期
2 杨国荣;技术社会与生活世界:超越对峙[J];探索与争鸣;1998年08期
3 江玲;论教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风险[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刘旭东;论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熊川武,江玲;论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基本差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6 胡斌武,陈晓丽;不要让道德教育远离生活世界[J];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7 卢坤;生活世界尺度及其内涵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8 葛畅,李海山;"人的物化"问题与德育的理论反思[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9 郭晓雯;生活世界与教育[J];甘肃农业;2004年01期
10 张庆熊;生活世界是科学和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人类主体间交流问题的探索[J];学术月刊;199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红霞;;西方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及其意义[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王晓升;;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和物化——评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思想的批评[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魁森;;书序三题[A];“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衣俊卿;;现代技术文化批判的中国语境(提纲)[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吴琼;;草模型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董平;;儒家关于道德之根据的论述[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三)[C];2004年
7 李楠明;;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践哲学的人学意蕴及其现实意义[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梁燕城;;从批判到重建科技——探讨海德格尔与哈贝马斯的批判及寻索一个中国的科技哲学[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刘森林;;评实践的主体性解释模式[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克劳斯·黑尔德;倪梁康;;对伦理的现象学复原[A];“现象学与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中国现象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龙潜 高迎刚;文学的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N];文艺报;2004年
2 水华(书评人);理解我们的生活世界[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3 李庆霞;理性向技术理性的转化及启示[N];光明日报;2002年
4 赵建军;超越技术理性批判[N];学习时报;2006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李鹏程;论文化哲学的中国资源及其世界意义[N];光明日报;2009年
6 李兰芬;生活世界也需要解放思想[N];苏州日报;2008年
7 苏州大学哲学系 李兰芬;生活世界也需要解放思想[N];光明日报;2008年
8 伍麟;“生活世界”的心理学意义[N];光明日报;2007年
9 陈兴良;穿行于生活世界和法律世界之间[N];检察日报;2005年
10 张政文;康德:启蒙的宗教批判与宗教认同[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连君;生活境界论[D];吉林大学;2006年
2 王树松;论技术合理性[D];东北大学;2005年
3 丁立群;实践哲学人类学论纲[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曹润生;论世界观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荣伟;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苏州大学;2006年
6 岳伟;批判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曾林;论科技时代人类生存的困境[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王桂山;技术理性的认识论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9 杨礼银;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理论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谢雪梅;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分形[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武;技术理性与文学现代性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李银玲;试论生活世界的教育[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3 贺轶玲;友爱:来自德性的声音[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牛利华;从生活世界中生成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向阳;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评述[D];苏州大学;2004年
6 丁修峰;试论生活世界视野下的语文教学改革[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潘艳;论教学对生活的背离与回归[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立善;中小学教师专业生活的叙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曹树真;论教育的不确定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蔡延泉;被束缚的个性[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主客体的复归:教育回归生活的本真追求——基于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旨趣之辩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08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500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