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10-27 02:29

  本文关键词: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犯罪心理学 精神卫生 教育 方法 青少年


【摘要】:目的探讨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166名犯罪青少年及156名普通对照进行集体测查,并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犯罪青少年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除阳性项目数、强迫、人际敏感、恐怖等因子外,其余各项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SCL-90大多数因子与父母养育方式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学生处心理教育中心 江西师范大学学生处心理教育中心
【关键词】犯罪心理学 精神卫生 教育 方法 青少年
【分类号】:D669.5;G78
【正文快照】: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威胁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也日益引起重视。许多研究发现,犯罪青少年存在较多的心理行为问题[1-2]。国内以往研究多数以健康人群为对象,考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3]。本研究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年02期

2 王宇卉;60例犯罪青少年心理卫生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03期

3 王才康;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犯罪青少年抑郁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争放,李彦霖;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心理状况测评与心理咨询[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2 欧阳颀,李忠仁,穆艳云,赵涤,龙浩文,吴杞;针刺对16例阿耳茨海默病患者智能障碍影响的对照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年03期

3 王志凌,李育红,杨昆英,左津淮;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周期性精神病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4期

4 曹教育;;CCU患者对限制陪护心理反应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黄发源,陶芳标;中学生饮酒行为与危害健康行为相互影响的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6 李东升,陶芳标;中学生生活事件评定及其与焦虑、抑郁之间关系的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7 王晓平;中西医结合及心理治疗神经症24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8 许华山,许霞;癌症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的比较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9 崔海;电针治疗30例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殷萍华,季燕东,罗盛;重症肌无力病人抑郁状况调查[J];北京医学;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心隆;;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A];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2)——第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国威;;米氮平对海洛因依赖者的抑郁焦虑症状的治疗研究[A];中华医学会首届国际行为医学学术大会暨第九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张凯;崔萌;;女性分裂症患者认知障碍与阴、阳性症状关系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首届国际行为医学学术大会暨第九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红芳;加味大柴胡颗粒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影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2 邓云龙;功能性躯体不适及其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3 岳伟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睡眠、临床特征、神经生化及5-HTT基因多态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4 郑剑虹;自强的心理学研究:理论与实证[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郭英君;人类染色体6q23-26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的定位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马斌;中风病不同时点临床评价指标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7 李志红;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证候特点和慢肝消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8 曲淼;抑郁症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侯秀娟;从单胺递质及其受体探讨颐脑解郁方对脑卒中后抑郁干预机理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曹克刚;脑痛立停分散片治疗偏头痛的作用与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映飞;未成年犯家庭功能特点及其对应付方式影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焦锋;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7年

3 高跃;职业院校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语言学习策略之间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付梅;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玲;中学生强迫症的家庭因素分析及其系统家庭治疗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改;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7 魏峰;大学生人格五因素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沈鑫华;广泛焦虑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学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9 王静;安徽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01年

10 蒋强;汉族、回族、藏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观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年01期

2 梁军林,刘珍妮,全东明;518名高中生的应对方式与个性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年04期

3 邓芸菁,窦刚,张锋;少年犯人格的基本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年03期

4 王才康,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年04期

5 刘贤臣,马登岱,刘连启,赵贵芳,李传琦,孙良民,杨杰;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青少年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年03期

6 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年02期

7 苏月桐,傅以容,邱建国,伍仁琴,张鸿亚;犯罪少年行为习惯及人格特征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年02期

8 徐泰,艾赛提,张春强,王槐鸿,杨征,崔俊南;艾森克个性问卷(成人)在维吾尔族大学生中的试用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年06期

9 韩岭,杨德森;神经症患者个性特征的性别差异[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年01期

10 王家林,彭崇基,陆焯平;广西南宁市中学生EPQ测查和全面发展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韬;;犯罪行为与越轨行为辨析[J];改革与开放;2011年02期

2 吴珊;;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3 欧阳艳文;;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研究——以犯罪心理学为视角[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张燕青;;论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从《沉默的证人》谈起[J];法制与社会;2009年19期

5 梁文妍;王成;张新;;浅谈如何提高模拟画像技术人员的素质[J];刑事技术;2010年06期

6 杜跃鑫;;大学生的犯罪心理与预防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1年09期

7 许燕春;邱鸿钟;;服刑罪犯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8 李玫瑾;刍议犯罪心理学的科学性与应用性[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9 周晖;武伯欣;;甘肃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发展综述[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蔡蕾;;青年犯罪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俊家;;我国大陆犯罪心理学研究之管见[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2 高汉声;;本世纪20—40年代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简介[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3 何为民;;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4 李世棣;;对550名罪犯的个性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5 许桂敏;;企业犯罪的心理预防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于义池;;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及其社会价值[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7 金碧华;;对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广新;;中国犯罪心理画像及其评估体系理论论纲[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方强;;试论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10 罗大华;何为民;马晶淼;;论犯罪心理结构[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玲;犯罪心理学专家谈邱兴华案件[N];检察日报;2006年

2 长春市宽城区检察院 李科邋唐宇;徇私舞弊犯罪五大心理特征[N];检察日报;2007年

3 刘以宾;导致闯岗杀人的“社会性缺陷”[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马竞 曹天健 本报通讯员 刘欣民;他用生命捍卫着一方平安[N];法制日报;2009年

5 记者 国华;民警“心病”有良医[N];西部法制报;2005年

6 李茁;长沙市看守所荣膺“全国一级”[N];湖南日报;2007年

7 谌鸿萍;云岩区建立全省首个民警心理咨询网站[N];贵州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万学才;“网络天才”梦断“毒瘤”[N];科技日报;2007年

9 特约撰稿人 夏文彦;孝感民警集中饮用“心灵鸡汤”[N];孝感日报;2007年

10 沈颖;为犯罪心理画像[N];南方周末;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皑;对犯罪人本质特征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王海英;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刘建清;犯罪动机与人格[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郑莉芳;成年人犯罪动机的生成与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之华;行为科学视角下的严重暴力犯罪探讨[D];吉林大学;2007年

2 傅文虎;犯罪心理学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3 周丽;中国流动人口犯罪及防控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袁晶;个体犯罪心理中的无意识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凯;侦查讯问心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刘欣;重庆市沙坪坝区2003-2007年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7 肖辉馨;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的发生机制初探[D];山东大学;2008年

8 马东东;犯罪新闻报道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探讨[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9 贺劲松;职务犯罪的心理预防[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彭伟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01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101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e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