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视角下个体发展的立体空间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终身教育视角下个体发展的立体空间模式研究
【摘要】: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看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其中必定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三个维度,尽管这三个维度代表着不同的教育组织形式,而且发展方向也有着比较大的区别,但是,这三个维度却又有着共同的逻辑发展起点,即必定以个体自主教育意识与自主教育能力的培养为原始起点。终身教育视角下的个体成长与发展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相互协调与有机整合,这是营造主体性教育氛围、激发个体的自主教育意识及最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 山西运城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关键词】: 个体发展 自主教育 终身教育
【分类号】:G720
【正文快照】: 2007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第20次学术年会会议围绕素质教育背景下人的发展模式进行了专题研讨,会议认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三结合是现代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也是人才成长规律的内在要求。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各有优势和特点,应该优势互补,三位一体,才能培养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淑兰;;论教师的社会性不足及其补救[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2 冯建军;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张爽;;素质教育背景下人的发展与培养——中国教育学会第20次学术年会会议综述[J];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献宝;;主体间性视角下的班主任工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2 潘华云;;主体间性——当代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黄厚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主体问题:研究视角与改革路径[J];高教探索;2010年02期
4 郭浩;;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新视角[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赫宸;王文邦;;主客体关系视域下的自我评价确认[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6 凌济政;王文超;;构建主体间性下的课堂文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肖尔盾;金长伟;;论体育教学师生关系中的主体间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12期
8 张豪锋;刘华威;;教育技术培训中教师戒备性思维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付红梅;;从主客体到主体间性——人生观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论析[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党亭军;;终身教育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立体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胡之骐;公共领域中的师生教育话语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牛慧娟;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王冬云;交往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安世遨;大学生对话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杨明宏;教育管理的人性逻辑[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琳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务教学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陈慕;中学语文生命化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胡悦;生态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林健生;大学场域中师生话语权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红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问题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孟繁胜;国际视野下教师人性及其发展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储昭奇;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唐莉;基于交往理论视角的当代家庭教育关系优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方政;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郑春影;当代主体性教育的反思与重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曾新;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李娟 ,董锡军;教师心理健康偏失及自我调适的思考[J];山东教育;2003年08期
3 陈萍;家长、教师和领导干部——孩子道德效仿的重要对象[J];中国教师;2005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正文;;社会教育:学习社会的切入点[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党亭军;;终身教育视角下个体发展的立体空间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3 党亭军;;终身教育视角下小学生网瘾的立体防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年10期
4 李恒庆;;日本“学社融合”对发展我国终身学习的启示——以冲绳县浦添市民大学为例[J];继续教育;2010年10期
5 彭正文;;韩国的社会教育[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李菲;;试析终身教育的实现形式[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傅涛;;试论终身教育[J];甘肃教育;2006年12期
8 周兴华;;把家长会开成教育专题研讨会[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7期
9 王东;;做知心父母——访卢勤[J];党的建设;2005年06期
10 贾建国;;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的有力载体[J];文教资料;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艳萍;黄大乾;;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区教育比较研究与启示[A];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朱峻薇;;图书馆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A];现代图书馆的人本主义思考与实践——2002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2年
3 韦树怀;;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三结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4 陈华;;反思现状,,促进德育三结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5 黄丽芬;;探索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实现“和谐德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6 陆再勤;;浅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7 彭康清;;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黄丽芬;;探索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实现“和谐德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9 邱晓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的思考和探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10 林曼英;;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冬梅;终身教育的内涵[N];社会科学报;2001年
2 绍兴市稽山中学校长 马德尧;明确教育分工 提高教育效益[N];绍兴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孙巍 王雄;“教育”不等于“学校教育”[N];陕西日报;2004年
4 李珂;两岸推进终身教育研讨会举行[N];福建日报;2008年
5 记者 张宁锐;2010海峡两岸终身教育论坛举行[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N];解放日报;2011年
7 记者 严峻嵘;终身教育立法“给力”职业培训[N];人才市场报;2011年
8 陈飞;终身教育老年先行[N];中国老年报;2003年
9 ;终身教育与社会进步[N];光明日报;2002年
10 记者 黎文安;我省提高妇女终身教育水平[N];西安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巨瑛梅;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渊源、演变及现状[D];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
2 周建高;日本终身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南开大学;2009年
3 周志平;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卢德生;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罗章;土家山歌:经验的生长与互动[D];西南大学;2006年
6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姜月;遮蔽与解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常国良;近代上海商业教育研究(1843—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琦;大教育背景下的社会美术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朱轶群;业余戏剧工作坊两种模式的比较与分析[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3 全桂红;学校、社区合作推进智障人士终身教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叶翔;我国当前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冯绮云;我国目前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谢海燕;终身教育理念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构想与创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林海玲;中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比较[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孙军;流动儿童教育力量整合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少敏;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小学“社家校三结合”的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10 卢家顺;澳门终身教育发展探讨[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104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104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