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推进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来自日本的经验
本文关键词:我们该如何推进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来自日本的经验
【摘要】:推进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个体得以真正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方面,日本走在时代的前列,日本在推进与实行终生教育与终生学习的政策方面可谓是最早也是最为重视的国家之一。发展终生学习体系已经成为日本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教育政策,并且实现了终生教育与终生学习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立终身学习社会,日本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作者单位】: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外语学院;
【分类号】:G720
【正文快照】: 一、中国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意义和价值学习是一个贯穿人的一生的主题。中国古代就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朴素的终身学习观念。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终身学习并没有取得长足的发展。直到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终身教育理念的传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诚德;;终身学习:人生价值追求的动力源[J];成人教育;2007年12期
2 刘艳艳;乔丽娟;;学习型社会中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J];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3 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红,李定清;论创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赵本凡;;论博物馆与大众的终身教育[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王中华;;研究性学习与终身教育[J];成人教育;2006年06期
4 曲振国;;构建学习型农村的新视角[J];成人教育;2007年03期
5 吴洪富;;学习的“社会”理论基础[J];成人教育;2007年11期
6 章光日;信息时代人类生活空间图式研究[J];城市规划;2005年10期
7 崔国富;论学习型社会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3期
8 熊澄宇 ,李建;信息传播技术与学习化社区建构[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1期
9 袁昱明;;社会学习化:社会与教育的双向回归——远程教育社会学关系范畴、研究主线及其对重大发展的指导意义[J];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05期
10 高琼琼;;终身学习的特点及原因探究——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应方淦;基于生活世界视角的成人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宗兴;我国军队士官职业教育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邵燕楠;走向“情境”与“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彭小虎;社会变迁中的小学教师生涯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史晓白;学习型组织与人力资本开发[D];苏州大学;2006年
6 邓草心;高校在学习型区域创新中的作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芬;农村学校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铁刚;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江一平;我国成人教育办学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辛冬磊;英美中小学教师学习保障机制比较研究及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熊月林;构建福州学习型城市的探索[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6 余思;我国地方政府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角色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7 蔡龙花;中年空巢家庭女性的闲暇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怡涵;能力导向终身学习个性化推荐系统学习者模型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宗娜;数字短片在非正式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10 宋增林;阅读教学的范式转换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鱼霞;终身教育与终生学习的发展与展望[J];北京成人教育;1998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淑英;克农;;日本终身教育的发展与现况[J];世界教育信息;1998年08期
2 叶桐;;我国现代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21期
3 王静;;新时期成人教育的思考:变革与创新[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年01期
4 欧阳忠明;;教育本真的诠释与还原——基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11期
5 刘小强;李斌;;世界实践中的终身学习理解和实施策略比较——兼谈欧盟、日本和美国终身学习实施的特点[J];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28期
6 白茹;关于终身教育理念下成人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年01期
7 黑泽惟昭;张德伟;饶从满;;日本教师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教师许可证更新制与长野大学的实施状况[J];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8 苏晓玉;后现代社会中终身学习对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挑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亚玫,樊晓光;日本终身学习社会的形成及启示[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姜代武;张超;;浅议终身教育理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书林;;青年人才与“终身学习”的趋势[A];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1)[C];2001年
2 郑伯杰;;培育学习型老人 造就老年学习型家庭是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工作[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范秦宏;孙兵;;图书馆员专业教育与终身学习[A];图书馆改革与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李晓晶;;终身学习:编辑工作的支点[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赖玉成;;社会团体在终身学习社会中之角色与功能——以嘉义市天文协会为例[A];第六届海峡两岸天文推广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鑫;刘彦华;曾宪翠;;孔子与终身学习心理学思想[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王宏;;数字图书馆馆员的知识结构和终身学习[A];图书馆改革与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杨昌凡;岳山岳;;论电大成人教育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9 赵红亚;;试论学习型社会大学的整合策略[A];2007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檀彩莲;;编辑: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A];学术期刊编辑学理论与实践[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景寅;教师需要终身学习[N];承德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龙在宇;从“补课”到“终身学习”[N];南充日报;2009年
3 赵选华;党员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N];西藏日报;2006年
4 吴忠魁;终身学习:对教育及社会的改造[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河南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 赵红亚;终身学习:日本的基本教育政策[N];中国人口报;2006年
6 记者 秦小艳;2012年内实现一个社区拥有一所学校[N];深圳特区报;2009年
7 拉罗阿龙;领导干部要做终身学习的模范[N];大理日报(汉);2007年
8 贾荣信;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N];解放军报;2002年
9 肖锋;党员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N];韶关日报;2008年
10 旭涛 编译;新加坡PDCM模式:加强教师终身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三毛;在两个主义之间:日本刑事审判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宋玉成;中日吸收西方写实油画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3 雷鸣;日本节能与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李兵;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6 李朝辉;浅层文化中断与深层文化中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节艳丽;对日本战后基础研究发展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的历史考察[D];清华大学;2004年
8 宿久高;中日新感觉派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伟东;日本中小企业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10 安洋;日本特殊法人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水志国;日本大学在构建终身学习社会中的作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2 胡蕙芳;关于我国学习型社区构建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丽;学习型家庭构建之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4 张春燕;《欧洲终身学习质量指标报告-15项质量指标》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林宏强;中学生良好化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朱海燕;日英同盟在日本侵华史上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7 张枢盛;日本文化对其企业制度影响的路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乐平;日本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前景探讨[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9 赵凌冰;日本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李妍蓉;日本土地征用的动态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中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202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220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