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院校发展中的文化转型
本文关键词:中国民族院校发展中的文化转型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民族院校 院校文化 民族文化 文化转型 跨文化
【摘要】: 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和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文化。当我们讨论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时,文化是特指狭义上的精神文化,而政治、经济则可视为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典型样态。高等教育定位于文化而非政治或经济,这是研究民族院校文化转型的逻辑起点。 社会层面的文化转型是一场巨大的历史变革,是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是社会转型的内在机理,表明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所习以为常的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社会系统中的诸多组织,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同样存在文化转型现象,高等院校作为一类组织,其文化转型有着特殊的内涵和重要的作用。 高等院校在发展中的转型,实质上是院校的文化转型,即院校文化的内涵发生变化。院校文化是高等院校中以学术价值为核心的组织文化,是学术组织文化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是学科文化在不同院校的整合和升华。具体到某所学校,则体现为一定办学理念指导下的办学模式。高等院校的文化转型外在地体现为从一种主导性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向另一种新的主导性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转变。院校文化转型导致院校转型,因而是院校转型的深层机理。 民族院校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50多年中,先后建立起来的一批民族院校,在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提升少数民族的发展水平,推动民族文化和民族问题的研究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世界举办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典范。民族院校为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设立,民族问题始终成为民族院校办学的核心,民族性成为民族院校的内在规定性。特定的办学宗旨、独特的学科群、多元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特殊的政治象征意义,是民族院校的民族性在办学中的集中体现。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民族院校在招生、教育质量、学科专业建设、办学经费、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面临一系列困境。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解决当下民族院校发展中的问题,是进一步办好民族院校的关键。 “民族院校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当前学界颇有影响的观点。“不可替代论”所主张的办学理念只强调了民族院校的民族性,却忽视了民族院校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发展的一般规律,忽视了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需要在办学理念和办学行为上做出调整。高深的学术文化与民族文化是民族院校组织文化的两大要素,也是民族院校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表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是民族院校文化逻辑的完整内涵。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构成了当下民族院校的外部环境。民族院校面临着发展中转型的挑战和机遇。全面理解和把握民族院校的文化逻辑,处理好民族院校发展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民族院校文化转型的关键。 多元民族文化冲突与整合、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运动,推动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院校在文化转型中需遵循民族文化发展的规律,通过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依循民族院校的文化逻辑,民族院校文化要从“政治”文化转向学术文化,从多元民族文化走向跨文化,由此形成民族院校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跨文化高等教育是民族院校文化转型的现实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7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丽珍;创新发展:民族院校的选择[J];学术探索;2000年03期
2 郎青;民族院校开展远程教育的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3 王健;我国民族院校发展状况及对策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10期
4 马志强;民族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初探[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5 邓光瑜,陈建党,陈世华;计算机在民族院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民族教育研究;1994年03期
6 李继兵;市场经济中的民族院校德育[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7 张昆,李天德,崔百宁;民族院校电磁学实验教学之浅见[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8 马麒麟;在邓小平教育理论指引下探索民族院校教学改革的新路子[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9年03期
9 图道多吉;进一步办好民族院校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智力支持──写在江泽民总书记为全国民族院校题词发表之际[J];中国民族;2001年07期
10 高瑞;追求综合实力的跨越式发展[J];中国民族;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建刚;隋惠权;王振;覃丽坤;高凌霞;;民族院校土木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讨[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琼英;;论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对策[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3 李芳青;;应用价值工程与提高民族院校的功能价值[A];中国价值工程辉煌成就20年(1978—1998)[C];1998年
4 康龙丽;;民族院校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A];高等院校遗传学教学改革探索[C];2010年
5 王维波;;网络环境下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实验研究操作方案[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康俊;;发挥民族院校的优势和特色 努力办好自然科学学报[A];科技期刊编辑研究文集(第三集)[C];1994年
7 杨放;何江川;蒙昌勇;伍小花;;全国五所民族院校十七个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因子分析[A];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集[C];2006年
8 李梅;陈亚飞;;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班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的调查研究[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朴文一;;序一[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乔世明;;民族院校环境法教学实务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万能;坚持科学发展观 努力办好民族院校[N];贵州日报;2009年
2 ;中国第一所民族院校[N];人民日报;2000年
3 闵伟轩;筚路蓝缕写华章 继往开来铸辉煌[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处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余梓东;民族院校科研工作:着眼国计为民生[N];中国民族报;2009年
5 陈立鹏;准确定位:民族院校发展的前提[N];光明日报;2009年
6 夏静;民族院校负责人研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之路[N];中国民族报;2009年
7 闵信;国家发改委将安排资金 支持民族院校建设[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周仕兴;全国民族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会议在邕召开[N];广西日报;2008年
9 俸兰;委属民族院校在改革创新中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4年
10 杨胜才;发挥特色:民族院校立校创业的基石[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琼;中国民族院校发展中的文化转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宋遂周;我国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邱世兵;中国民族院校转型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包永全;“三重认同”为核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张俊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6 郑白玲;特与不特[D];西南大学;2008年
7 吕佩臣;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刘雪莲;民族院校藏族大学生英语学习问题研究与理论探讨[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许林;公平视角下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甘露;民族院校学科群建设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2 罗杨;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3 陈良伟;社会文化变迁与新时期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革新[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欧阳yN兰;我国少数民族院校特色发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赵晖;民族院校信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向薇玮;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7 相理锋;我国民族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探讨[D];天津大学;2004年
8 徐广洲;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9 黄_";民族院校贫困生素质拓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10 张立敏;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归属感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241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324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