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解读
本文关键词: 社会教育 概念 内涵 外延 特征 功能 出处:《教育学报》200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根据对"社会教育"一词来源的考证,梳理了人们对社会教育这一概念的不同认识,揭示了社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剖析了社会教育的六个特征,即社会教育实施主体的多样性、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社会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社会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社会教育方式的补偿性、社会教育领域的广阔性。在对社会教育特征进行剖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Abstract]:Based on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source of the word "social education", this paper combs people's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 education, reveals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social education, and analyzes the six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education. That is, the diversity of the soci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subject,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social education object, the richness of the social education content, the diversity of the social education form, the compensatory nature of the social education metho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ocial educ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community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etc.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7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玲;论教师的劳动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徐征;日本学力论的演变及其带来的思考[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3 张静芳;;试论晏阳初的文化观[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王爱丹,董晓春;大学生体育动机、态度与高校体育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5 许月云,林芹芳;新时期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角色期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6 杨小复;关于“科技编辑继续教育学”的思考[J];编辑学报;1993年01期
7 孙宗芹;;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综述[J];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8 王红梅;王涛;;对高校课程体系的理性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4期
9 沈卫华;论控制主义的班级管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10 刘声远,陈少武;试论新世纪的教育理念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蓉;中国近代民众教育思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马治国;网络教育本质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唐松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吴全华;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建华;中国近代教育期刊与近代教育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有英;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陶红;教育价值观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朱彩兰;文化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铁道;亚洲发展中国家普及教育中的课程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199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硕立;论“科学—人文”整合体育观[D];四川大学;2001年
2 张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道德情感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支爱玲;教学中建构合作型师生关系的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诗堂;论我国中小学教师职能的新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文正东;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教育的现存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丹;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沿革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丹;教育行政法治化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8 梁巧茹;甘肃省河西地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实施中教师适应性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昌波;走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范国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演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芳;;从留学生弑母案例反思我国社会教育变革的必要性与方向——兼论德国社会教育预防青少年成长危机对我国的启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4期
2 小菲;;为教育子女,父母“装穷”该不该?[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5年08期
3 赵波;;试析当前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1年19期
4 项秉健;;不可忽视的课题[J];上海成人教育;1996年04期
5 ;江苏省政府出台政策:到2015年形成终身教育体系[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年09期
6 刘永兴;;培养孩子需要一把精美的“刻刀”[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年Z4期
7 王金斌;;争做合格家长 培养合格人才——家长也应成为素质教育的推进者[J];中国农村教育;2011年08期
8 缪志聪;;江苏进一步健全终身教育体系[J];中小学电教;2011年Z2期
9 赵洪程;;家庭教育是人生成长的摇篮[J];山西教育(教学);2011年05期
10 ;江苏省政府出台政策:到2015年形成终身教育体系[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华;;积极创建学习型楼道 促进社会教育稳步发展[A];2005年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和谐社会与成人教育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张淑琴;;小树如何成栋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3 陈新华;唐大全;石宁静;;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学生学习影响的调查分析[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4 朱惠静;;《重组家庭子女的青春期教育研究》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5 罗梅发;;构建学习型家庭的指导与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6 王鹰;;提高家长道德素质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务之急[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六卷)[C];2001年
7 吴新斌;;《构建学习型家庭》的指导与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高天明;王塞景;贺玉峰;;加强对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9 邓德桦;;家庭教育思考与分析[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10 肖承凯;邱厚明;;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钱培坚;社会教育:或能收获到的最甜美果实[N];工人日报;2010年
2 记者 李亚杰;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获表彰[N];人民日报;2005年
3 ;马建强:读书的人不会沉没于忧愁[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蔡丹红;培训概念有误区[N];市场报;2002年
5 王立新;子女“草莓化” 家长当深思[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6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经济法基础》考试大纲[N];中国财经报;2001年
7 陈文灵;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结合教育[N];汕头日报;2006年
8 武卫华;家族教育问题研究的开创性著作[N];光明日报;2007年
9 张芳;论家庭教育对塑造孩子人格的重要性[N];伊犁日报(汉);2006年
10 张健邋林以勤;建终身教育体系 促和谐社会建设[N];常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周建高;日本终身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南开大学;2009年
2 秦钠;中日都市社区教育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06年
3 金香花;中韩女性教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瑾;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日本终身教育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贺培东;青岛社会教育研究(1929-1937)[D];青岛大学;2010年
3 檀红;日本终身学习的研究及其启示[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4 周晟;日英终身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曹红战;试析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马军;江苏省农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 欧阳忠明;江西省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8 吴林蓉;国民政府1938-1949年间“推行家庭教育”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邓永庆;日本构建终身学习社会的保障机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阿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江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463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546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