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全纳教育的哲学基础:批判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8-04-05 17:07

  本文选题:全纳教育 切入点:哲学基础 出处:《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年05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全纳教育发展的哲学理论基础,认为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交织推动全纳教育的发展;全纳教育理论体现了建构对实证、人文对科学的批判与颠覆,这是西方实证科学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下的产物,是社会科学研究者认识到科学实证主义局限性后的批判与超越。带有浓重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全纳教育理论在特殊教育领域似乎成功地成为垄断式话语,顺利地成为各国特殊教育政策制定、实施的依据与动力,然而,全纳教育及其所秉持的理想主义与后现代式的激进教育观点只是特殊教育发展理论范式众多选择中的一种,它的存在不应以取消、禁止其他理论范式为基础。在西方全纳教育者宣称:全纳教育超越任何经验或实证研究的时候,我国特殊教育研究需要克服研究方法中个体经验式和纯哲学思辨式的两种流弊,加强实证研究的规范与传统,使特殊教育学科体系建立在科学经验研究的基础上。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hilosophical theoretical basis of inclusive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hold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idealism and pragmatism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that inclusive education theory embo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criticism and subversion of science.This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empirical scientism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the criticism and transcendence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ers after recognizing the limitation of scientific positivism.The theory of inclusive education with a strong postmodernism color seems to have successfully become a monopolistic discourse in the field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has become the basis and motive force for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policies in various countries.Inclusive education and its idealism and postmodern radical educational views are only one of many choices in the theoretical paradigm of speci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ts existence should not be based on the cancellation or prohibition of other theoretical paradigms.When western inclusive educators claim that inclusive education is beyond any empirical or empirical research, the research of special education in China needs to overcome the two disadvantages of individual experience and pure 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 in research methods.Strengthen the norms and traditions of empirical research, make the special education discipline system based on scientific experience.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76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田虎伟;;混和方法研究——美国教育研究方法的一种新范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2 田虎伟;;混合方法研究:美国教育研究中的新范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3 邓猛,赵振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写作基本规范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01期

4 朱志勇;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与方法的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01期

5 邓猛;双流向多层次教育安置模式、全纳教育以及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的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6期

6 邓猛;社区融合理念下的残疾人康复服务模式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08期

7 田虎伟;;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理想范式:混合方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文平;社区融合理念下山西省残疾人康复体育模式的构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2 李霞;美国全纳教育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光辉;大学就业指导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平;美学研究道路漫议——批判姚文元的美学观所得[J];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2 J.哈梅恩 ,肖俊明 ,朱小红;论马克思著作中的异化主题[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12期

3 狄山;法国的“新右派”及其哲学基础[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4期

4 孔繁;;论封建主义的哲学基础[J];学术月刊;1980年08期

5 高德福;;戴季陶与戴季陶主义[J];历史教学;1980年05期

6 陈克勋,杨明震;时间不可逆性与运动不灭原理——关于自然辩证法哲学基础的探讨[J];兰州学刊;1981年04期

7 刘梦溪;四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问题[J];江淮论坛;1981年06期

8 周炳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9 易洪斌;美的花朵是怎样绽放的?——也谈美的本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06期

10 小明;来稿综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文立;酆明;郑怀洲;;中国系统思想的起源[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王宏宇;樊富珉;;论心理辅导的哲学基础[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3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4 陈晓春;熊良智;;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诸葛殷同;;勇敢者的心路——评王方名学术论文选《逻辑探索》[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6 邹士方;;关于新闻摄影的哲学和美学断想[A];1985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5年

7 郭涤;;学习张载的哲人精神[A];“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李衍柱;;试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9 傅玉珠;;坚持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典型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10 王小强;;九十年代文学解构理论的沉迷——回观第三种批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李良炎;基于词联接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4 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立新;刑事诉讼平衡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丁玮;美国宪法上的正当法律程序[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张伟;艺术精神的本体论阐释[D];吉林大学;2002年

8 单飞跃;经济宪政哲学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9 孙万怀;刑事法治的人道主义路径[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10 丁薇薇;中国画论中的美丑观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方松;浅论胡风文艺思想的渊源与精髓[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汤广全;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的哲学基础[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3 黄若尧;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传播批判理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强海滨;庄子心理健康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琨;荒诞的人生,痛苦的探索——荒诞派戏剧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6 李红枫;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之检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杨军;保安处分若干问题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童光法;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9 吴丽霞;《吕氏春秋》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庞飞;王夫之“兴”的美学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715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715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b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