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
本文选题:家庭教育 + 独生子女 ; 参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09期
【摘要】:正新一代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加之教育方法欠妥,父母对孩子不是溺爱就是期望值过高,致使孩子表现出性格脆弱、任性,适应性差,意志力薄弱,受不住苦累等特征。诸多问题表现在孩子
[Abstract]:The new generation of only child living conditions are superior, coupled with inadequate education methods, parents are either spoiling or high expectations of children, resulting in the children show a fragile character, willpower, poor adaptability, weak willpower, can not bear the hardships of tired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Many problems manifest themselves in children.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马塘中学;
【分类号】:G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瑾;谈谈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朱百武;;家庭教育中独生子女行为习惯的问题剖析[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年10期
3 黄晓钟;;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0年25期
4 党志强;高慧;;浅谈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李建生;;我当“孩子王”[J];父母必读;1989年05期
6 李京蔓;;关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7 张芳;;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0年38期
8 李霞;;中国会产生众多的‘小皇帝’吗?[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6年06期
9 徐梅;;家庭教育与独生子女的性格形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年05期
10 余心言;;你的孩子是……[J];家庭教育(婴幼儿家长);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亚君;;徘徊,在家与学校间——浅谈家庭教育与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不良[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2 韩合珍;;口腔保健分析与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研究[A];首届《中华护理杂志》论文写作知识专题讲座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3 申卫平;;用“心”托起明天的太阳——家庭教育方法之我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4 刘亚君;;徘徊,在家与学校间——浅谈家庭教育与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不良[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5 陆超;张余恨;李俊达;宁德志;;浅析农村家庭教育现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林佩淳;;家庭教育之我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7 柴洁心;;今日我们如何做父母[A];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集粹(第一辑)[C];2007年
8 吴国凤;;走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误区和盲点[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孙浩哲;;第十二讲 隔辈人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10 李雯;李莉;孙建华;;试论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摘要[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美菱 邵岭;家庭教育面临诸多困惑[N];文汇报;2002年
2 白静洁;失败的家庭教育酿苦果[N];科技日报;2002年
3 记者 陈玮 赵海旭 通讯员 周盼;教白领们学习怎样“读懂”孩子[N];杭州日报;2011年
4 天水市建设路第三小学 张莉;家庭教育漫谈[N];甘肃日报;2007年
5 齐素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N];科学导报;2005年
6 王根喜 采写;关注未成年人成长[N];安徽日报;2004年
7 省政协委员 肖平 周嘉佩 徐和平 叶茸;莫让家庭教育缺位[N];云南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李海涛;“放在心里的爱”需要正确表达[N];农民日报;2011年
9 记者 刘涛 蒋增科;调研家庭教育和留守儿童工作情况[N];咸阳日报;2011年
10 张世云;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N];安徽经济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肖强;学校课程与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佳;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左群英;儿童同情的教育现象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刘玉梅;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郧在廷;西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瑜;明清士绅家训研究(1368-1840)[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丽娟;清末女性才德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华;体育活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作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先芳;合作与竞争[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龚雯;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城市适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雷骥;试论我国城市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晓红;家庭教育中的儿童赏识教育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曹红战;试析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伟功;小学阶段家长学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甘晓娟;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方利平;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李阿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江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33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733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