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01 07:59
【摘要】:现代化、全球化这一不可避免的进程中,民族文化还要不要认同?如何认同?教育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承担着传承与创新文化的重任,它要以怎样的形式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的良性发展?这是当下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一个严峻而迫切的问题。本研究以大理白族为个案,研究的问题在于大理白族学生为何能在区域范围内相对较好地适应主流学校教育系统?为何以主流文化为主的学校教育并没有造成大理白族学生及社会成员的本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基于问题的回答,本研究运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对大理白族文化认同及教育发展的纵向历史进行梳理和剖析,并在对大理白族学生文化认同现状、大理白族学校教育发展现实情况、大理白族校外“文化心理场”进行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就教育与大理白族文化认同发展关系进行探究,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社会历史进程中大理白族形成了文化认同的“复合基因”,其文化认同体现出开放性与民族性辩证统一的历史特征。而大理白族历史教育机制为其文化认同“复合基因”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保障。首先,教育文化生态条件。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古代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交汇于大理,以及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几大水系纵贯南北,为大理白族与其他族群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客观的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人文环境方面,大理白族族源及文化的多源性使其文化发展溶合了多元的外来文化血液。同时,南诏、大理国地方民族政权建立后,积极推行汉文化教育政策,而中原王朝为了治理西南地区,加强与边疆地区的经贸往来,也不断将汉文化推向大理地区,这为大理白族民众学习各种汉文化提供了开放、包容的主观人文基础。其次,互补的教育结构条件。教育内容方面,大理白族教育内容“儒、释、道、‘土’”多元兼具,为其文化发展杂糅了多种文化因子;教育形式方面,“释儒”结合的佛寺教育形式使大理白族民众深受儒家思想和佛教教义的双重熏陶而培育了其“双重性格”;教育形态方面,制度化教育与习俗教育的共生共荣使得大理白族民众能够兼受主流文化和本民族文化教育,从而保持其文化认同的民族性。总之,大理白族在其互补的历史教育机制作用下形成了文化认同的“复合基因”,这一“复合基因”在当下大理白族学生及社会成员身上依然发挥效用,它作为一种种群心理特质或思维方式促使白族学生及社会成员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认同主流文化,并在认同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将其整合改造而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因此,大理白族文化认同“复合基因”形成与历史教育机制的关系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多元共生教育是时下或未来大理白族文化认同良性发展的教育应然选择。 二、大理白族学生文化认同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和校外“文化心理场”共同发挥了效用,二者客观上起着一种互补作用,但这种互补作用处于一种分离状态,也即学校教育和校外“文化心理场”之间并没有形成整合关系。大理白族中小学校以“升学考试”为其主导价值,学校并没有开展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学生在学校中更多获得的是以国家课程为主的主流文化价值。与此同时,大理白族学生通过其身处的融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包括了居住环境、人生礼俗、宗教信仰以及其它文化事像构成的“文化心理场”的参与、熏陶而强化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校外“文化心理场”在强化大理白族学生民族文化认同上有着独特的教育内涵和特征,其教育内涵表现为:人与自然方面,“崇敬自然,效法求美”。人与社会(人)方面,“亲仁善邻,以和为贵”。人与己方面,“生的入世,死的出世”;而“开放性”、“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是其强化大理白族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所具有的教育特点。因此,从大理白族学校教育、校外“文化心理场”与学生文化认同发展的关系可以看出,二者在学生文化认同构建上缺一不可,但双方对大理白族学生文化认同发展的作用不应是平行无关的,它们之间需要形成和谐的互补关系。就大理白族学校教育来说,它是从外植入的,内容主要以代表国家主流文化价值的课程为主,缺少了民族传统文化内容,这就要求其有必要从校外的“文化心理场”中吸收民族文化元素,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而校外“文化心理场”在强化学生民族文化认同上具有独特的教育内涵和特征,理应受到重视和合理保护而成为学校教育之外促进学生文化认同发展的重要教育力量。总之,学校教育与校外“文化心理场”的互补整合在大理白族学生及社会成员良性文化认同构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现代化、全球化冲击下,大理白族文化认同的“工具化”倾向日益凸显,其“根基性”不断弱化,大理白族学校教育、校外“文化心理场”各自内部都存在着发展的危机,具体表现为:大理白族族际文化交往的“表层化”;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生活的“简易化”;大理白族学校教育的“单一化”。因此,大理白族文化认同要得以良性发展,必须建立起学校教育和校外“文化心理场”的“共生共谐”机制。“共生”指校外的“文化心理场”要有生存的空间,对其不仅仅是开发和利用,应该有相应的教育来予以保证,这些教育须由学校、政府、社区等共同来予以扶持;就学校来说,需要将部分“文化心理场”内容整合进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共谐”指校外“文化心理场”的不同内容须采取不同方式加以保护,而非一刀切,统统走以盈利为目的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也要给予相应的教育保障,通过学校、政府、社区力量的协调互补而为其提供不同的生存空间,进而发挥其对大理白族学生及社会成员良性文化构建的合力。而要实现这一“共生共谐”互补机制目标,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措施:首先,增强校外“文化心理场”对大理白族学校教育的基础意义,包括两大方面:大理白族学校教育由“效率为先”向“以人为本”转变;大理白族校外“文化心理场”向学校教育整合渗透。其次,营建“政府、学校、社区”协调参与的大理白族文化认同“复合基因”生长环境。对政府部门而言,需要采取的举措有:确立学校教育与“文化心理场”共促文化认同的教育观念;形成“政府+民间”和“空间景点+时间民俗”的传统文化保护体系;凸显“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评价制度中的地位。对学校和社区来说,二者之间要形成积极联动关系:教师借助社区资源提高民族传统文化素质;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由“课堂”向社区延生;学校、社区联合建立民族文化保护及研究组织。 综上所述,现代化、全球化冲击之下,包括大理白族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化认同需要形成自觉,在经济、科学技术上积极赶上主流文化发展步伐,同时又能坚守自我民族文化之个性。而要达成这一理想,当下的民族教育必须要作出反思与变革,学校教育在积极整合“文化心理场”资源的基础上,政府、学校、社区等要共同参与到学校教育和“文化心理场”的发展中来,使民族教育摆脱推动文化认同发展上所存在的意识上“非自觉”和结构上“短视器用”的弊病,相反形成有利于民族文化认同良性发展的学校教育与校外“文化心理场”之间“共生共谐”教育机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75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寸云激;;白族村落的住居生活[J];大理文化;2010年07期

2 邹丽娟;;多元文化互动语境下的大理白族传统习俗[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3 胡晓燕;焦丹;;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4 乐夫;;苍山脚下话庙会[J];中国民族;1992年11期

5 石钟健;;张旭著《大理白族史探索》评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6 邹丽娟;;从宗教信仰的视角探析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多元融合[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7 刘宇珠,姚林,王灿心,文进生;大理白族中小学生卫生习惯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1995年06期

8 杨晓源,段s,

本文编号:2490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2490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2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