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与普通大学新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调查分析
【作者单位】: 内蒙古科技大学医学心理教研室 北京大学心理系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内蒙古科技大学医学部流行病学教研室
【分类号】:G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方平,熊端琴,郭春彦;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1期
2 吕勤,陈会昌,王莉;儿童问题行为及其相关父母教养因素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年01期
3 高雪屏,于素维,苏林雁;儿童青少年多动冲动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年01期
4 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丁宝坤;父母教养方式:EMBU 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03期
5 杨志伟,刘少文,李雪荣;儿童行为问题、学业成绩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模型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铭怡,姚萍,李丽敏;父母的信念对其子女信念影响的调查和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6期
2 刘美丹;刘晓艳;;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及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6期
3 孙殿凤;;家庭精神环境与儿童行为问题研究进展[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梁宗保;张光珍;陈会昌;周博芳;;童年期母亲教养方式与11岁儿童学校适应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1期
5 李祚山,唐加祥,赵楠;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研究[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6 王春霞;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的研究[J];丹东师专学报;2002年S1期
7 谢言梅;;家庭教养方式及其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大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8 辛方兴;王家同;;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21期
9 陈丹群;;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以上海市某中学为例[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赵鹏程;高和平;蹇开富;崔建平;;羌汉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对比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启荣;苗国栋;阳琼;余金龙;;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特点及其对患者的影响初探[A];中国民康医学杂志创刊20周年优秀论文集(1988-2008)[C];2008年
2 王晋蜀;严峥;李昆;郭涛;郭鹏;刘华;;家庭教养方式研究概况及对青少年网瘾行为的影响[A];首届全国网络成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文武;王晓笳;胡珍玉;;宁波市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情绪问题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老年精神障碍学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朱倩云;;小学高年级学生问题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瑛秋;青春发育突增期(高峰年龄)不同发育类型学生体质特征及健康促进[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2 郑剑虹;自强的心理学研究:理论与实证[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燕;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4 许碧云;结构方程模型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4年
5 许思安;汉族、壮族、蒙族、纳西族人格结构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沃伟东;企业文化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7 王长虹;对立违抗性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冲动行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TPH2、5-HTTLPR及MAOA基因多态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胡明;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简易筛查量表的编制及其筛查参考值、影响因素的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9 柳菁;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朝辉;躯体化障碍的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咸金花;父母团体训练对儿童的问题行为改变之效果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静鑫;4岁儿童气质活动性与教养方式对其8岁问题行为的预测[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邓楠楠;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卑感和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丽平;问题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其自尊、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薛娟;我国聋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改;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7 郭振娟;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8 邢玉凤;初中学生品德发展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成福;行为问题儿童智力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2年
10 白丽英;畲族家庭环境状况及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志伟,李雪荣;9~11岁学习困难儿童 IQ 水平,社会适应能力与行为问题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年04期
2 刘少文,杨志伟,龚耀先,李雪荣;学习困难儿童的智力聚类分析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莉莉;肖丽娟;;大学新生适应研究综述[J];林区教学;2011年08期
2 黄晓兵;;惜时·惜缘·惜财——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之要点论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关爱贫困大学新生 各地开展“圆梦行动”[J];湖南教育(上);2011年09期
4 邓传静;李丹青;;大学新生人际关系问题引导不容忽视[J];教学研究;2011年04期
5 马俊;王伟;牛晓琴;;从教养方式的角度阐释影响学习适应的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7期
6 刘吉杰;;社会工作视野下大学新生的困惑成因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1年27期
7 秦成伟;;大学新生的适应障碍及应对策略[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年07期
8 滕安国;刘安军;;浅谈大学新生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1年04期
9 任涛;;大学新生的“七堂课”[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7期
10 魏学飞;;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惑及其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海雁;;雁北师院大学新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2 姚彩琴;;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探析[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赵会春;;大学新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相应教育策略[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魏军妹;王秀娜;;多维IRT模型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数据中的探索性应用[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李晓波;詹丽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李悦;柯本忠;;大学新生的挫折心理分析和应对策略[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7 张继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经验刍议[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8 张柏华;;大学新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和心理状况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9 徐银儿;陈毓麒;;140例大学新生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熊玉华;杨全芝;任慧玲;潘艳;;农村与城镇生源大学新生结核菌易感性初探[A];2007年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君;引导大学新生树立正确消费观[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5年
2 通讯员 杨海明;“请客风”侵袭大学新生[N];宁夏日报;2004年
3 实习生 门君诚 记者 肖持刚;大学新生消费攀比让人忧[N];西安日报;2003年
4 张道生;培养大学新生品格 浙江教授赠道德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5 长春工业大学校长 张德江 江南大学太湖学院 阙明坤;大学新生如何作好自我规划[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王怀民 本报记者 吴采平;六成多大学新生倾向“月月有余”的消费方式[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7 记者 徐光明;江西投亿元资助贫困大学新生[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邱浩 周龙;桂林贫困大学新生获资助[N];农民日报;2009年
9 记者 程歆;2009年大学新生代表座谈会召开[N];福州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易家凡;313名贫困大学新生受资助[N];海南农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董美英;教育机会均等视阈下重点高校大学生来源的历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周婧;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华;当代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张春江;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佘丹丹;大学新生适应性调查及适应不良群体的干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4 尤小红;理工科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马薛娟;我国聋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6 何爽;大学新生分离—个体化与家庭亲密度、学校适应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时艳阳;社交自我效能感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黄晓莉;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词汇学习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9 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芹妹;大学新生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29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2529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