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供给侧改革+颠覆式创新:开放大学建设再思考

发布时间:2021-01-26 12:57
  作为教育供给侧改革重要推手的开放大学建设,必须立足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办学定位,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念,凭借终身教育体系顶层设计和开放大学特色制度建设,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颠覆性创新和协作开放跨界的"互联网+"集成性创新,突破综合学习平台、新型大学组织和开放教育合作体系建设、以及高信息素养教师培养三大瓶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服务模式,才能建成真正适切每个人学习、发展的新型大学。 

【文章来源】: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30(06)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供给侧改革+颠覆式创新:开放大学建设再思考


开放大学学习平台对传统大学办学形式的创新模式图

开放大学,双轮,体系,机制


在传统的社会分工中,教育是一个具有相对清晰边界的组织体系,内部组织按照科层结构设置。但信息技术使得跨时空办学成为可能,相应地办学组织架构由“科层化”转向“网络化”。为了因应这种变化,《意见》从两个层面对开放大学办学组织体系提出了创新要求,一个层面是要创建新型大学,构建由“大学总部+学习平台+学习中心”组成的新型组织架构,将大学“敞开”到社会中。另一个层面是要“着力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开放大学通过联盟、共建等形式,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办学”,将大学“连接”到社会中。这意味着开放大学必须建立“双轮”驱动的办学机制———形象地说就是,开放大学首先凭借学习平台建设和组织体系创新形成一个独立运行的“驱动轮”,再通过与各有关机构跨界跨类融合共建一个合作办学的“驱动轮”,以“双轮”驱动机制构建新型教育生态体系,创新教育服务模式(如图4)。“双轮”驱动的意义和目的,一是推动与基于新型学习平台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相适应的组织再造,建设新型大学;二是凭借新型学习平台连接一切与教育和学习有关的人和事物,突破正规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边界,把开放大学建设成开放的学习平台、开放的资源平台和开放的合作平台,更好地实现以开放大学为枢纽建构终身教育体系的办学定位。

开放大学,核心,层次


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和开放大学建设,从一开始就是被嵌入在教育供给侧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的核心环节来展开的。用《意见》的话来说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成果,聚集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大学办学模式,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建设学习型社会。”由此进一步深究不难发现,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和开放大学建设的目的不只限于建成一所“新型大学”,更在于要让这所新型大学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枢纽作用,成为大规模个性化开放教育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基于这一办学定位,通过“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办学组织与开放教育合作体系创新、教学服务模式与制度创新等三个层面的创新,开放大学建设才能从教育供给侧发力,盘活既有教育存量资源、激发全要素教育生产力,促进现阶段教育改革、教育公平和教育创新这三大核心任务的完成(如图1)。(一)开放大学建设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和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形态变革的逻辑、形式、内容与路径[J]. 吴南中,夏海鹰,张岩.  中国电化教育. 2019(11)
[2]颠覆式创新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解析[J]. 刘文勇.  商业研究. 2019(02)
[3]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历史动因、基本逻辑和实现策略[J]. 蒋智华.  中国成人教育. 2018(23)
[4]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 甘志华.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5]基于网络空间的国家开放大学地方学院教学管理探究[J]. 胡仁贵.  教育信息技术. 2018(Z2)
[6]深度学习:网络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J]. 何克抗.  教育研究. 2018(05)
[7]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关键历史跃迁[J]. 杨宗凯,吴砥,郑旭东.  教育研究. 2018(04)
[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李爱民,夏鑫.  中国成人教育. 2017(09)
[9]开放大学学习平台与MOOC平台对比研究[J]. 吕洪斌.  科技传播. 2017(07)
[10]新技术 新环境 新挑战 新际遇——开放大学发展的环境、瓶颈与策略建议[J]. 丁新.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7(01)

博士论文
[1]制度伦理视域下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研究[D]. 高树仁.大连理工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0011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30011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7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