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教育创新和高职教育的作为
本文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创新和高职教育的作为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社区教育 高职教育 适应性 教育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 社区教育资源 经济与社会 生存与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 农科教结合
【摘要】:"十一五"规划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战略性的任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便是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农村社区教育为切入点,阐述农村社区教育的现状及创新要求,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在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农村社区教育 高职教育 适应性 教育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 社区教育资源 经济与社会 生存与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 农科教结合
【基金】:浙江省2005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NX05JY02)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725;G718.5
【正文快照】: 一、农村社区教育现状透视农村社区教育是基于农村一定区域的以提升农民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促进其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宗旨的整合各种资源的教育活动。目前农村社区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1.农村社区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条件的制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莉;对中国农民的政治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2 高秋丽;陈欣;;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弱势群体的保护[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1期
3 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熊丽华,李天珍,杨强;论残疾人全民健身的社会制约和社会动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5 樊金娥,金楠;弱势群体: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孤独者[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王岩;董运生;;东北地区下岗职工的社会支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李红兵;文艺;;中国“第二代城市移民”的教育问题[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8 李卉;;浅析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问题[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彭得志;张青红;;论和谐社会视角下弱势群体与社会公平[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彭博,彭菊华;二○○三年社会弱势群体报道透视[J];当代传播;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勇;陈康海;;建立健全我省低收入群体社会救助制度思索[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曹孙玫;胡锦;;老年人娱乐产品的设计发想[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3 彭何芬;陈浩;;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谈老年人丧偶和危机干预——对一家庭悲剧个案的反思[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中;刑事诉讼关系的社会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吴宁;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理[D];吉林大学;2005年
3 徐充;中国经济转型期城镇贫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殷勤;“三农”问题的国家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罗华荣;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权益保护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宋善文;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董运生;地位不一致与阶层结构变迁[D];吉林大学;2006年
8 尹海洁;城市贫困人口的经济支持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9 杨忠孝;破产法上的利益平衡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10 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岚岚;城市弱势群体多元社会支持系统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邓湖川;高校贫(特)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徐芳;当前我国社会乞讨现象的调查与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史煜虹;论新闻传播的正义问题——从弱势群体的角度看新闻价值与新闻伦理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4年
5 刘春媛;我国老年人娱乐具的开发与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04年
6 林志强;法学视野中的社区青少年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7 毛燕;现阶段我国扶持弱势群体的财政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8 石t,
本文编号:8008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800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