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中国近代民众教育思潮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01:24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代民众教育思潮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 近代 民众 教育 思潮 研究


【摘要】: 民众教育思潮是中国近代众多教育思潮中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它勃兴于民国中后期,统一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之下,提倡和鼓吹民众教育,在全国蔚成了声势浩大的民众教育运动,影响极大。在众多教育流派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民众教育思潮准确地把握住了教育的发展脉搏,预示出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从教育理论、教育制度及教育实践层面,推动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在当前,民众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种种原因,民众教育思潮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与它在近代蓬勃发展的史实足很不相称的。本文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对中国近代民众教育思潮进行整体考察,探索其产生的背景及历史动因,把握其发展脉络,并从群体分析入手,对有代表性的各教育流派的民众教育思想进行剖析,探寻民众教育思潮的基本思想特点,揭示民众教育思潮的实质,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藉此拓展对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并为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 全文共包括七个部分: 绪言部分,简介民众教育思潮,界定民众教育的概念,介绍学术界对民众教育思潮的研究现状,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及方法。 上篇 “民众教育思潮寻踪”,包括两章:第一章阐述了民众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条件。民众教育思潮的产生既是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改革传统教育的趋势使然;中国传统的“教化”思想和清末出现的民众教育思想,以及西方的民主思想和近代新教育思想,为民众教育思潮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第二章考察了民众教育思潮的演进过程。从1912到1949年间,民众教育思潮经历了一个由酝酿萌芽,形成发展,到转型衰落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与当时社会的变迁相始终,贯穿着人们改造社会、复兴民族的理想。 中篇 “民众教育思潮各流派”,包括两章:第三章分析了主流——民众教育派的民众教育思想体系。以俞庆棠、高阳、李蒸、陈礼江等为代表的民众教育派是民众教育思潮的主要倡导者,他们从民众教育的内涵、特征、目的、意义、内容、实施、制度,及民众教育人员的培养、民众教育实验的开展等方面,对民众教育进行了全面研究和实践,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民众教育理论体系。第四章对支流——其他教育流派的民众教育主张 进行了论述。民众教育思潮的支流既有以蒋介石、钮永建、吴稚晖等政府要人为代表的 政府派,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平民教育派;也有以梁漱溪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以陶行知、 张宗盼为代表的生活教育派,以黄炎培、江问渔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派等,他们从各自的 视角出发,对民众教育的有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构成了另一股推动民众教育思朝 的重要力量。在众多教育流派中,以民众教育派对民众教育的理论探讨最为深入,也最 有建树,他们的理论体系是构成民众教育思想的主要部分,也是促进民众教育思潮发展 的最有力的动力。 下篇“民众教育思潮评价”,包括两章:第五章剖析了民众教育思潮的特点及实质. 民众教育思潮的特点表现在它是全民教育思想,是终身教育思想,是以人生全部活动为 内客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具有开放形式的教育思想,是以科学精神为指导的教育思想。 就其实质来说,民众教育思潮是一种以爱国知识分子为主体,,要求通过提高民众素质来 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进步教育思潮。民众教育思潮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突出 地表现为它属于教育救国的范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人文性与实用性的矛盾。第六章 揭示了民众教育思潮的影响及启示。民众教育思潮对中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它不仅带来了教育观念的更新,丰富了教育理论;推动了教育制度的改革,促 进了非正规教育的发展;创立专I刁学校,培养了民众教育专业人才;而且促进了民众素 质的提高和民众生活的改善。民众教育思潮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人 的改造与社会结构的变革应同步进行;立足国情,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坚待 以人文教育为主导,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教育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适应人民需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G779.29
【目录】:
  • 绪言10-15
  • 上篇 民众教育思潮寻踪15-50
  • 第一章 民众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条件15-29
  • 一、 民众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15-17
  • (一) 政治变革的推动15-16
  • (二) 经济发展的要求16
  • (三) 传统教育积弊深重16-17
  • 二、 民众教育思潮的思想渊源17-29
  • (一) 中国传统的“教化”思想17-18
  • (二) 中国清末民众教育思想18-21
  • (三) 西方民主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21-24
  • (四) 西方近代新教育思想24-29
  • 第二章 民众教育思潮的演进29-50
  • 一、 酝酿萌芽期(1912——1925年)29-34
  • (一) 社会教育制度的确立29-30
  • (二) 通俗教育的提倡30-32
  • (三) 平民教育思想的盛行32-33
  • (四) 孙中山“唤起民众”的思想33-34
  • 二、 形成发展期(1926——1937年)34-45
  • (一) “民众教育”的提出34-37
  • (二) 建立民众教育的思想园地:江苏省立教育学院37-38
  • (三) 民众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38-39
  • (四) 民众教育运动的扩张39-44
  • (五) 民众教育思潮的乡村教育思想44-45
  • 三、 转型衰落期(1938——1949年)45-50
  • (一) 抗战教育思潮的兴起45-47
  • (二) 民众教育基地的衰落47-48
  • (三) 民众教育的转型48-50
  • 中篇 民众教育思潮各流派50-113
  • 第三章 主流——民众教育派的民众教育思想体系50-89
  • 一、 民众教育的内涵50-59
  • (一) 民众教育的定义、对象、特质50-53
  • (二) 民众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异同53-57
  • (三) 民众教育的理论基础57-59
  • 二、 民众教育的目的、目标59-62
  • (一) 民众教育的目的、意义59-61
  • (二) 民众教育的目标61-62
  • 三、 民众教育的内容62-70
  • (一) 语文教育63-64
  • (二) 生计教育64
  • (三) 政治教育64-65
  • (四) 健康教育65-66
  • (五) 家事教育66
  • (六) 社交教育66-67
  • (七) 休闲教育67-68
  • (八) 艺术教育68
  • (九) 科学教育68
  • (十) 精神教育68-70
  • 四、 民众教育的实施70-80
  • (一) 民众教育的实施原则70-72
  • (二) 民众教育的实施手段、工具72-75
  • (三) 民众教育的实施方式、机关75-80
  • 五、 民众教育人员80-84
  • (一) 民众教育人员的素质81-82
  • (二) 民众教育人员的培养82-84
  • 六、 民众教育实验84-86
  • 七、 民众教育制度86-89
  • 第四章 支流——其他教育流派的民众教育主张89-113
  • 一、 政府派的民众教育主张89-93
  • (一) 重视民众教育89-90
  • (二) 民众教育是全民训练90-91
  • (三) 民众教育是“党”领导下的教育91-92
  • (四) 民众教育的实施92-93
  • 二、 平民教育派的民众教育主张93-97
  • (一) 民众教育是当急之务94-95
  • (二) 民众教育的重点在乡村95
  • (三) 从分析民众生活缺点入手来定民众教育内容95-96
  • (四) 民众教育的实施96-97
  • 三、 乡村建设派的民众教育主张97-104
  • (一) 民众教育即乡村建设97-100
  • (二) 建立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100-103
  • (三) 民众教育应以人生行谊教育为基点103-104
  • 四、 生活教育派的民众教育主张104-109
  • (一) 民众教育与大众教育:由对立到统一105-107
  • (二) 提倡战时民众教育107-108
  • (三) 民众教育的实施108-109
  • 五、 职业教育派的民众教育主张109-113
  • (一) 民众教育的方针110-111
  • (二) 民众职业指导111-113
  • 下篇 民众教育思潮评价113-141
  • 第五章 民众教育思潮的特点及实质113-125
  • 一、 民众教育思潮的主要特征113-117
  • (一) 是全民教育思想113-114
  • (二) 是终身教育思想114-115
  • (三) 是以人生全部活动为内容的教育思想115
  • (四) 是一种具有开放形式的教育思想115-116
  • (五) 是以科学精神为指导的教育思想116-117
  • 二、 民众教育思潮的实质117-120
  • (一) 以提高民众素质来实现民族复兴117-118
  • (二) 以爱国知识分子为主体118-120
  • 三、 民众教育思潮的历史局限性120-125
  • (一) 属于教育救国范畴120-122
  • (二) 理论与实践的差异122-123
  • (三) 人文性与实用性的矛盾123-125
  • 第六章 民众教育思潮的影响及启示125-141
  • 一、 民众教育思潮的影响125-133
  • (一) 带来了教育观念的更新,丰富了教育理论125-128
  • (二) 推动了教育制度的改革,促进了非正规教育的发展128-129
  • (三) 创立专门学校,培养了民众教育专业人才129-131
  • (四) 促进了民众素质的提高和民众生活的改善131-133
  • 二、 民众教育思潮的启示133-141
  • (一) 人的改造与社会结构的变革应同步进行133-135
  • (二) 立足国情,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35-137
  • (三) 坚持以人文教育为主导,提高民族文化素质137-138
  • (四) 教育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适应人民需要138-141
  • 附录一: 中国近代民众教育思潮大事记141-146
  •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146-150
  • 后记150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才林;“作新民”、“唤起民众”[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研;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的社会教育[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鹏霞;知识分子“参与”乡村社会[D];厦门大学;2007年

2 张鹏;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研究(1929-1937)[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彭星霖;高等学校与社会变迁[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470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8470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c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