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提问艺术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5-03-23 12:18

□贵港桂平市大洋中学   梁庆棠

 
      很多语文教师感叹语文难教,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却怎么也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表面上认真听课,实际上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学生干脆用书本挡住头,偷偷摸摸地看课外书。笔者认为,出现以上现象,与教师在课堂上缺乏提问的艺术有关。倘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好课堂提问的艺术,那么就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无暇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一、课堂伊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动脑思考
     一节课能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始的几分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就能运用巧妙的提问,来激发学生思考作答,就能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应该把握提问的契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提问的情境。设计有悬念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深思,进而拓宽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执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伤仲永》一课时,笔者在课始就创设了三个问题:“一个人如果天资聪慧,即使后天不勤奋学习,也能成才吗?”“你有没有听说过有的人小时候是‘神童’,长大后成为俗人的事例?”“你身边有没有自认为即使不用付出多大的努力也能取得好成绩的聪明人?如果他一直为自己的小聪明洋洋得意而不愿付诸努力,你认为他可以一直保持优异的成绩吗?”这三个问题一提出,顿时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群情振奋,课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由于提问直指课文主题,使教学变得有序而紧凑,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教师的提问运转。
     二、课堂中,运用多种提问方式消除学生的疲倦感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在40—45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一定都能做到专心致志地听课,容易出现思维疲劳、开小差等现象。这时,教师需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提出富有趣味、启迪性强的问题,给学生提提神,赶走疲惫感。
     1.在教学高潮处设计问题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精神状态如何。精神振奋,则效率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甚微。在教学的高潮处设计问题,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防止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出现疲倦情绪。教学高潮,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点拨、引导等,给学生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出现高涨的学习激情。一般来说,在教学高潮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反应是积极的:或因急于知道答案而积极思考;或因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长舒一口气;或因领悟到知识内蕴的情理而激动自豪……此时,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会适时地提出问题,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情绪保持高涨。
      2.分层次设计问题
     分层次提问是因材施教的一个体现。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无论生活阅历还是能力水平都有一定的差异,因而课堂提问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差异,设计符合不同学生水平的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特点,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例如,鲁迅的《故乡》最后一段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以分层次提问:(1)文中所指的“路”,是不是指我们平常所见的地上之路?这个提问使学生意识到文中写的“路”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路,接着扩散思维思考“路”究竟指什么。(2)文中所说的“路”指的是什么?你觉得它和我们生活中的什么最接近?(3)如果说,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样,一个原本深奥的问题巧妙地转化为三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小问题,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触动。
     三、课末提问,让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复习课上所学知识
      一堂好课不仅要“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而且还要“课结束,趣犹存”。为了能使学生回顾一堂课所学的知识,并进行课后反思,课堂结尾的提问,重点应放在启迪学生思考。因此,在课末,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提问。例如,执教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一课,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这篇课文,对小石潭有了整体的感受,下面我们仔细回想一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小石潭的?”当学生答出文章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的,教师再追问:“大家还了解哪些游记的写作顺序?”等学生发表看法后,教师再总结:“是啊,游记有不同的写法,下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岳阳楼记》就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这样,此课的结尾成了下一节课的开头,使新旧课在内容上有了衔接,给学生营造一种学无止境的感觉,有助于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利用课堂提问,讲究提问的艺术,就能做到如苏联教育家和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所说的“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的作用”。



本文编号:187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87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4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