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论教育的非货币化收益和溢出效益

发布时间:2019-05-11 14:05
【摘要】:教育的收益有很多,而不仅仅体现为货币化的收益。本文对教育的非货币化收益和溢出效益做了文献综述,从对自身的非货币化收益、对家庭成员的溢出效益和对社会的溢出效益等三个方面,指出教育不仅有益于投资教育的个人本身(获得更高的收入,具有周全的思考能力),也有利于整个社会(更高的生产率,技术创新,更加健康)。
[Abstract]:There are many benefits of education, not just monetization. This paper makes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non-monetization income and spillover benefit of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non-monetization income to oneself, the spillover benefit to family members and the spillover benefit to societ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education is beneficial not only to the individuals who invest in education (higher income and comprehensive thinking ability), but also to the whole society (higher productivi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ealthier).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0-05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芳,李忠义;广西高校体育专业扩招问题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3期

2 李勇,陈晓阳;市场经济与大学经费来源的多元化[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潘月娟;刘焱;;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8期

4 阎凤桥;施晓光;;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印度高等教育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5 李文利,魏新;论学生资助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6 吴志攀;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以“首都教育”为视角的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4期

7 文东茅;论民办教育公益性与可营利性的非矛盾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8 卢晓东;确定成本约束下学费、财政经费的市场化互补模型——向成本补偿本义的回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9 李锋亮,丁小浩;学用结合状况对毕业生起薪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4期

10 李文利;;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对入学机会和资源分配公平的促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勇;;高等学校成本结构与产出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胡春梅;;山西省普通高校财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实证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李锋亮;侯龙龙;文东茅;;父母亲的教育背景对子女在高校中学习与社会活动的影响[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纪春梅;;教育筛选与就业[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盛世明;;日本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就业[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马永霞;;多元主体利益冲突的高等教育供求结构失衡[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安雪慧;;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与教学工作激励[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田永坡;;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国外的研究和经验[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王一涛;;过度教育:根源及对策[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张智敏;唐昌海;;从农村高素质群体到城市中的边缘者——影响技能性人力资本生成因素的观察[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红义;刘军;;论英美儿童诗对儿童教育者的教育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2 李锋亮;李拉;;高等教育非货币化收益与溢出效益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3 丛红奇;;对教育基本问题的一点思考——大力推行创新型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4 顾丽娅;应实现情绪的自我完善[J];幼儿教育;1987年Z2期

5 高守黔,童文学;对提高中学德育质量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6 田季承;新时期运动员德育工作初探[J];山东体育科技;1996年01期

7 李艳敏;加强中师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几点尝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8 ;教育者认为互联网缺乏对历史的关注[J];教育科学论坛;2000年08期

9 马慧婷;以创新精神大力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力建设[J];理论观察;2001年06期

10 摩罗;教育伦理与学习伦理[J];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_5玉仕;;台pc安[鐅B媤的社g工作[A];第七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大会论文集和专题讲座[C];2011年

2 周明莲;;教育者的责任及其反思[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3 邵海倩;;新课程继续呼唤新教育者[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4 熊彩涛;;深化教育改革 建设教师队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5 韦福平;;农村中学走德育创新教育之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6 刘素娟;;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李冬;王俊安;;影响高校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和建议[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8年

8 莫永珍;;糖尿病教育的关键——教育者的培养与实践[A];长三角糖尿病教育研讨会资料汇编——行动、健康、和谐[C];2008年

9 杨忠民;;高境界教育者是教育成功的关键[A];中国盲人按摩学会医院管理工作委员会及教育分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汪丽娜;;师幼“过招”——浅谈美术活动中教与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 德;教育者不是统治者[N];中国教师报;2004年

2 杭州支队 吴晓宏;增强政治教育实效性[N];人民武警;2008年

3 上海市著名中学特级教师 于漪;志存高远,守护教育者的尊严[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诠释教育者的爱与责任[N];青岛日报;2010年

5 江苏省东台中学校长、党委书记 王兆平;教育的理想:共同发展和成功[N];江苏教育报;2011年

6 孙蓓蓓;教育是一种始于“心”的关怀[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记者 范南虹;“教育”成为网友建言两会热词[N];海南日报;2011年

8 郭艳;做“清醒”的教育者[N];山西日报;2004年

9 姜义军 沈阳理工大学;有必要对大学生的消费加以引导[N];中国教育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王海峰;教育是最精细的精神活动[N];哈密日报(汉);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隋宁;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永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董吉贺;论“负面”教育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吕素珍;现实与超越[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徐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薛晓阳;学校制度情境中的学生道德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方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朱光明;表扬与批评的意义[D];北京大学;2008年

9 李颖;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定功;人的生命价值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琼;生态道德教育简论[D];武汉大学;2005年

2 夏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情感激励的实践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圣洁;教师教育者的基础教育素养提升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梁燕辉;中学尊重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吴俊芳;教师专业化:教育者的实践理性回归[D];山西大学;2008年

6 关莉娜;宗教对当代青年的影响与启迪[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7 胡俊岩;论现代人的品德与现代中学德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8 黄英;对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的一则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萍;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孙爱莲;小学生品德评价现状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474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474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5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