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乃“为己之学”——教学行为的道德评判
[Abstract]:Teachers may not have virtue, teaching may not be moral, so teaching behavior needs moral evaluation. The moral judgment of teaching behavior is to make a positive or negative value judgment on a certain or certain kind of teaching behavior in the moral sense, so as to divide the teaching behavior into good or evil, favorable or harmful, just or unjust. Reasonable or unreasonable types interfere with teaching life through praise or censure of teaching behavior, so as to make teaching embark on the road of humanization, enrich, cultivate and promote human nature in an all-round way. The moral evaluation of teaching behavior should be comprehens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behavior, that is, whether the teacher has done what he should do in the established objective environment, what he can do and what he has done. Through teaching and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constantly shaping and perfect themselves, through shaping and perfect themselves constantly shaping and perfect students, the two are not hostile,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but an integrated process. Teaching conscience is the "legisl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behavior, which prescribes and guides teachers' real teaching life or the choice of actual teaching behavior, so the moral evaluation of teaching behavior is, to some extent, the self-evalu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conscience.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学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AA050047)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腾芳;不平等引出的图书馆哲学思考[J];图书与情报;2003年01期
2 王天成;先验逻辑与直观[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4期
3 陈冬华;;人的本质与人性[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4 李科威;考古类型学的原理和问题[J];东南文化;1994年03期
5 张云龙;;批判与超越:论马克思“完全彻底的人本主义”[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6 祝青山;中世纪宗教文化与近代科学精神[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7 孙春月;霍尔巴赫论幸福[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8 王启康;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毛艳明,张之沧;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的现实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03期
10 元永浩;东西方哲学的殊途同归[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周丽;论近代自然法的产生[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丁智琼;塞涅卡三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罗隽;超越相对主义[D];吉林大学;2004年
5 陶红;教育价值观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金寿铁;心灵的界限[D];吉林大学;1999年
7 吴欲波;自由的守望[D];浙江大学;2005年
8 荆亚平;立于人类精神深层的缪斯之舞[D];浙江大学;2005年
9 翟志宏;走进神学中的理性[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彭湃;大学之治:道德领导的思维向度[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煌明;理念与天理——柏拉图与朱熹[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洋;“局外人”论纲[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苗娟;人本主义教学:外语教育中文化教学模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宇靖;柯林武德历史推理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奉君;休谟正义观述评[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李友谊;法治人性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叶立周;权利的逻辑构成[D];吉林大学;2004年
8 简敏;余华小说的时间策略[D];武汉大学;2004年
9 岳军;斯宾诺莎的自由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宗琴;中西文化哲学的比较和融通[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思珍;;教师有效教学能力探讨[J];天中学刊;2011年02期
2 王建江;;论教师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4期
3 赵德梓;;立足教师 着眼学生 做好过程[J];甘肃教育;2011年12期
4 郑崎;;计算机交互式辅助教学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施[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1期
5 张秀常;;课堂观察:提升教师教学行为的质量与效益[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Z1期
6 梁燕;;反思教学行为 实现共同成长[J];成才之路;2011年24期
7 黄磊;杨九民;李文昊;;基于免费网络服务的高校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8 谢云;;那堂课,我们有意无意地创造了历史[J];教师博览;2011年08期
9 傅前宽;;浅谈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年09期
10 樊正恩;丁亥福赛;;教师隐性教学知识显性化途径探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立;;让作业改变教师与学生的行为[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王永丽;俞国良;;专家—新手型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行为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王雪萌;;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4 况琳;;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换[A];天津市继续教育优秀论文集[C];2004年
5 李茂森;;校本研修,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张秋菊;巴文君;;探讨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因素与条件[A];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通讯[C];2008年
7 陈琦;;认识结构理论与教育[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8 任盈畅;;孔子的教师角色思想新探[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徐州矿务集团张双楼矿校《构建健康课堂基本模式的研究》课题组;;传统课堂与健康课堂的差距的调研报告[A];全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一)[C];2004年
10 赵俊峰;刘加霞;申继亮;;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特点[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秀全;教学行为改向何方[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陈大伟;该怎样衡量教学是否“有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南京师范大学高新幼儿园 肖晋寒;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4 吴晓桐;课程改革,应重视教学行为的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李建平;课改:要关注细节[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罗田县凤山镇长塘坳小学 汪习清;让课堂“活”起来[N];黄冈日报;2006年
7 石荣学;在乎学生的“在乎”[N];中国教师报;2003年
8 国家化学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中学化学特级教师 王云生;以学评教才是听评课的要义[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黄冈中学副校长 陈忠新;激情 开放 反思[N];黄冈日报;2005年
10 陈华忠(作者单位系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在互动教研中促进教师发展[N];中国教师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翠蓉;小学数学专家教师和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春光;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罗祖兵;从“预成”到“生成”—境遇性教学导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志泉;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性道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江卫华;协同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互动设计、分析与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吉标;规范与自由[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徐红;新政策背景下专家型教师素质与行为标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张朝珍;教师教学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金凤;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龙艳红;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学行为的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侯栗宁;教师有效提问教学行为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静;布迪厄实践逻辑视阈下的教学行为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5 章婧;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当教学行为剖析[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6 马建华;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潘贤权;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主观幸福感与教学动机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效能感、教学动机和职业紧张应对的影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任苒;有效教学研究——理念、实践与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文霞;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观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789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478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