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挫折情境对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留守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3-21 15:25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挫折情境下自我同一性和留守经历对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研究一采用《特质攻击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对初中生的日常挫折事件、自我同一性、留守经历和攻击性进行分析与探讨。研究二采用2×2×2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挫折情境(有、无)×自我同一性状态(高、低)×留守与否(是、否),挫折情境为被试内设计,自我同一性和留守经历为被试间设计,因变量为内隐和外显攻击性。实验采用Dill等人的模拟挫折情境研究方法,选取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中的数字-符号替代测验,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测试创设挫折情境,采用E-prime2.0软件编制内隐联想测验程序(IAT)测试被试内隐攻击性,使用多种形容词核查表中的敌意量表测试被试外显攻击性。分析挫折事件、自我同一性与留守经历的关系发现,留守经历在自我同一性和挫折事件总分及各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分析自我同一性、日常挫折与攻击性间关系发现,敌意和言语攻击在自我同一性上存在正相关(p0.01);攻击各因子(除言语攻击)与日常挫折存在不同程度正相关(p0.01)。分析挫折情境下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是否留守初中生的内隐攻击性发现,自我同一性(F=19.848,p=0.000)主效应显著,留守经历(F=3.158,p=0.076)主效应边缘显著,挫折情境和留守经历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F=8.215,p=0.004),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挫折情境下,没有留守经历被试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有留守经历被试(F=10.4,p=0.001);无留守经历初中生,挫折情境下被试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无挫折情境下被试(F=9.37,p=0.002)。自我同一性、留守经历和挫折情境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F=14.108,p=0.000),进一步做简单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在无挫折情境下,无论留守与否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对内隐攻击性有显著影响(F=9.200,p=0.002;F=60.100,p=0.000),高自我同一性初中生在无挫折情境下,是否留守对内隐攻击性有显著影响(F=56.390,p=0.000)。分析挫折情境下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是否留守初中生的外显攻击性发现,留守经历(F=31.171,p=0.000)、自我同一性(F=7.295,p=0.009)、挫折情境(F=51.849,p=0.000)主效应均显著。自我同一性和留守经历对外显攻击性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F=6.288,p=0.014),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自我同一性不同状态初中生,有留守经历被试外显攻击性高于无留守经历被试(F=4.03,p=0.048;F=52.31,p=0.000);非留守初中生,高自我同一性组被试外显攻击性高于低自我同一性组被试(F=24.44,p=0.000)。对内隐和外显攻击的关系通过建立模型结果进行分析,内隐攻击和外显攻击双重模型拟合度较好,χ~2/df=1.352,GFI=0.998,TLI=0.979,CFI=0.998,RMSEA=0.011。说明内隐攻击和外显攻击为两个不同的心理结构,两者互相独立。研究结论:1、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问卷(EOM-EIS-2)、特质攻击问卷(AQ)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适用于初中生。2、攻击性与日常挫折、留守经历、自我同一性显著相关。3、挫折情境可激发初中生的内隐攻击性。留守经历和自我同一性影响初中生内隐攻击性的主效应显著。挫折情境和留守经历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挫折情境下,无留守经历初中生的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有留守经历者;无留守经历初中生,挫折情境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无挫折情境;挫折情境、自我同一性与留守经历影响初中生内隐攻击性存在交互作用,无挫折情境下,无论留守与否,自我同一性均显著影响初中生的内隐攻击性;高自我同一性初中生在无挫折情境下,是否留守对内隐攻击性有显著影响。4、挫折情境可以激发被试外显攻击性。挫折情境、留守经历与自我同一性对初中生外显攻击性存在显著影响。在留守经历和自我同一性对外显攻击性的交互作用中,无论初中生自我同一性高低,有留守经历被试外显攻击性高于无留守经历被试;非留守初中生,高自我同一性组被试外显攻击性高于低自我同一性组被试。5、外显攻击性与内隐攻击性相互独立。
【图文】:

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初中生,简单效应


图 1 挫折和留守的交互作用表 17 留守与挫折简单效应SS df MS留守(挫折) 4.36 1 4.3留守(无挫折) 0 1 0 挫折(有留守) 0.1 1 0.1挫折(无留守) 2.89 1 2.8表 17 显示,挫折情境下,无留守经历被试内守经历被试,挫折情境下内隐攻击水平更高;无挫击性没有显著影响;有留守经历初中生,有无挫折显著影响。

同一性,交互作用,内隐,攻击性


图 1 挫折和留守的交互作用表 17 留守与挫折简单效应分析SS df MS F p留守(挫折) 4.36 1 4.36 10.4 0.001留守(无挫折) 0 1 0 0 0.916挫折(有留守) 0.1 1 0.1 0.02 0.652挫折(无留守) 2.89 1 2.89 9.37 0.002表 17 显示,挫折情境下,无留守经历被试内隐攻击水平高于留守者;无留守经历被试,,挫折情境下内隐攻击水平更高;无挫折情境下,留守对被试内隐攻击性没有显著影响;有留守经历初中生,有无挫折情境对被试的内隐攻击性没有显著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成成;;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08期

2 陈雨曦;;基于生命故事范式的中职生自我同一性叙事建构特点研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9年05期

3 孟四清;刘金明;佟德强;;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9年02期

4 吴志辉;陈俊翰;;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其自我同一性、自尊的相关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7年05期

5 李兹良;;自我同一性理论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06期

6 张晶;张艳艳;;关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咨询的个案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年02期

7 王晓丹;;我是谁?[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08期

8 冷含君;;成为自己——高中生生涯发展指导实践[J];江苏教育;2017年32期

9 晋丹丹;;青少年认知风格、自我同一性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33期

10 毛春梅;;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困境和对策[J];江苏教育;2018年4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永玲;李力红;;中国大学生叙事特点及其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系[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2 秦爽;毕重增;;规范、过去行为和自我同一性对消费者行为中态度-行为关系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杜文东;肖海雁;;医学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马娟子;;青少年偶像崇拜与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黄列玉;邓冰;曾亚萍;孙娥;王加好;田艳;邓厚才;;942名医学生自我同一性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胡月;何亚慧;樊富珉;;团体干预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研究[A];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8 刘永芳;李春;张文新;;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赵娟;;我国城乡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和发展的影响[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洪丝语;颜春晖;彭聪;胡广富;许昭;;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小月儿;我在刻意抵制自己成熟[N];中国青年报;2012年

2 邓希泉;从“柴妈”和“金妍儿广告”看爱国[N];中国青年报;2014年

3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 傅宏;当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裂隙[N];新华日报;2017年

4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英永青;从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浅谈大学生自杀现象[N];山西青年报;2013年

5 王静;揭示自我同一性的“问题”作品[N];文艺报;2010年

6 申菏亮:主任编辑 秋 实:副编审;制造神秘是恶意的谎骗[N];大众科技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王付友;老师批评错了咋办[N];吉林日报;2005年

8 ;中版好书榜[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年

9 殷锦绣;“有框青年”很焦虑?毕竟大家都是第一次当“大人”[N];中国青年报;2018年

10 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 仙岳医院心理科医师 张振清;不要忽视大学生的四大“心病”[N];健康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勾金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研究[D];上海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阳;挫折情境对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留守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2 许雅楠;叙事取向团体辅导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辅导效果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3 侯国洋;高中生自我同一性、人际适应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9年

4 国焕;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我同一性与心理资本、父母/同伴依恋的相关性[D];山东大学;2018年

5 王建荣;本科护生职业认同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8年

6 孙清照;论休谟的“自我同一性”[D];西南大学;2018年

7 钟虹雯;高中生依恋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8年

8 彭申珍;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促进[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9 郭娜;普通师范类高校大一新生自我同一性和人际适应性的相关调查及OB训练的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年

10 赵彩梦;同伴关系对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D];闽南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593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593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e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