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大学生心理求助污名、个人成长主动性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及沙游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4 18:24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建设逐渐完善。然而在遇到心理困扰时,只有少数大学生会求助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有的学生因为心理困扰或不良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和宣泄,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影响身心健康。态度影响着行为,关注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对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寻求心理帮助和维持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有不少研究者认为求助污名化是妨碍大学生进行专业心理求助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个体知觉到的污名越多,求助态度就越消极。根据调节性匹配理论,个人成长主动性作为一种调节定向,来引导个体的行为或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个人成长主动性高的个体更多地表现为促进定向,关注的是自我成长,其求助态度越积极。因此,本研究探讨个人成长主动性在心理求助污名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的作用机制,并运用沙盘游戏对个人成长主动性进行干预,为相关研究和工作提供借鉴。研究一:运用心理求助污名量表(SSPPH)、个人成长主动性量表-II(PGIS-II)、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量表(ATSPPH)对182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心理求助污名、个人成长主动性和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总体情况以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检验三者的关系以及个人成长主动性在心理求助污名和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大学生对心理求助的污名化程度总体上不是很严重,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大一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学生,医学类大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专业类别大学生,农村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和城镇大学生;(2)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主动性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大一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医学类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类别大学生;(3)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总体上较为积极,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大一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医学类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类别学生;(4)心理求助污名对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个人成长主动性对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5)个人成长主动性在心理求助污名和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当个人成长主动性处于高水平时,随着心理求助污名的增强,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降低缓慢;当个人成长主动性处于低水平时,随着心理求助污名的增强,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显著降低。研究二:在沙盘游戏运用的基础上,探索沙盘游戏对个人成长主动性的作用,运用沙盘游戏对一名个人成长主动性水平较低的大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个体沙盘游戏干预,共完成10次个体沙盘。通过对个人成长主动性量表的前后测对照以及个体沙盘作品的分析,结果发现:(1)沙盘游戏可以促进个体对自我的认识;(2)沙盘游戏干预可以提高个体的个人成长主动性水平,其中对计划性维度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研究的主要结论:心理求助污名和个人成长主动性对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个人成长主动性在心理求助污名和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发挥调节作用;沙盘游戏对提升个人成长主动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图文】:

调节作用,斜率,专业心理,个人成长


当个体的个人成长主动性水平较高时,随着心理求助污名的增加,个体的专业心理求助度也会呈现下降的趋势(β = -0.06,P>0.05),即心理求助污名每增加一个标准差,专心理求助态度就降低 0.06 个标准差。相对于个人成长主动性水平较低时,高个人成长动性组的降低幅度显著减小,即心理求助污名对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影响会因个体的个成长主动性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

沙盘,森林,情况,父母


较少与同学或舍友交流。来访者感到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欢所学专业,,但又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没有生活目标,对自己的者来自农村家庭,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长期一人在家,弟弟在,两人经常通电话。来访者对父母很关心,知道父母存在一定的感易。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很不满意,但又不知如何做出改变。由于在来访者”一词,所以在沙盘游戏干预过程中将“被试”一词转换为“沙盘作品的描述与分析次个体沙盘(2018 年 10 月 25 日)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丰台区档案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J];北京档案;2019年02期

2 刘玉真;;每月作文题[J];语文教学之友;2016年12期

3 耿天凤;;让德育之花在语文学科中怒放[J];黑河教育;2017年03期

4 ;个人成长篇[J];中外管理;2016年02期

5 陈志斌;;年轻干部要树立正确的进步观[J];领导科学;2015年16期

6 孙燕;;初中学生手机使用现状及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8年03期

7 胡婷婷;;家,是成长的港湾——个人成长报告[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年10期

8 张立润;;高校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与合理应对方式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7年02期

9 姜万林;;挖掘中学生德育的关键点[J];新课程(中学);2016年08期

10 王春生;;不能轻视精神帮扶[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易尚文;任海宁;谢菲;刘继婷;吴润哲;林依静;张家琪;张卓然;李铭琦;Lily E.Morris;Abigael G.Lucas;Olivia D.Chang;杨宏飞;Edward C.Chang;;大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2 任海宁;谢菲;易尚文;杨智航;周子豪;Edward C.Chang;Lily E.Morris;杨宏飞;李铭琦;段天碧;戴一凡;郑夏平;Kaidi Wu;Olivia D.Chang;;个人成长主动性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中美文化差异[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3 雷五明;;论心理咨询员的个人成长[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叶一舵;郭纪昌;;青少年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影响因素及结构维度——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A];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5 吴守良;;他为什么不敢拒绝别人的请求?[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周围;;成为一个人: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围;赵霞;;学校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调查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三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8 周围;赵霞;;学校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调查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陶渊琼;;以个人成长档案为切入点探索家庭档案[A];档案管理与利用——方法 技术 实践[C];2013年

10 张环;;吉样三宝[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国;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伟大事业中[N];中国青年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王芳 朱瑞新;将个人成长根植于现实沃土[N];中国民航报;2017年

3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学副教授 宋振韶;同伴压力激发个人成长 建立联结寻找八个朋友[N];中国青年报;2013年

4 航轩;将个人成长成才融入航发事业伟大征程[N];中国航空报;2017年

5 本报记者 惠赞瑾;个人成长比履历更重要[N];中国会计报;2017年

6 特约记者 陈家榕;福州市建立公务员个人成长电子档案[N];中国档案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王丹云;感受个人成长快乐 分享企业发展成果[N];中国冶金报;2006年

8 杨亮;个人成长链金融初探[N];金融时报;2016年

9 记者 曾佳;积极主动作为 实现助推发展与个人成长双赢[N];抚州日报;2016年

10 徐隽;司改也将惠及个人成长[N];人民日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程文;大学高级研究人员系统激励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志华(Ladislav Stanko);个人成长与自我构念:一个团体心理教育课程对中国青少年自我构念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忠梅;大学生心理求助污名、个人成长主动性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及沙游干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2 高远;每一步都算数[D];天津美术学院;2018年

3 田玉洁;大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4 李品;企业员工个人成长主动性:一般特点与影响因素[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5 朱倩倩;大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自我概念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盈盈;网络互动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效应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杨春梅;企业化无边界班级管理影响中职学生学习倦怠、个人成长主动性的教育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8 贾娜;论“80后”作家的残酷青春叙事[D];辽宁师范大学;2017年

9 晋美扎西;我的成长与我的作品[D];西藏大学;2013年

10 刘婷;制造企业员工知识创新行为的激励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967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6967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2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