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构是系统固有的属性,是系统研究最核心的环节。课堂教学是极其复杂的系统,课堂结构是课堂教学系统存在与演化的基本条件。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课堂结构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很难统一认识的问题。但是,学界对课堂结构还缺乏系统研究,尤其学科(化学)课堂结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未形成基本的范式和成熟的结论。因此,本研究聚焦于化学课堂结构,围绕“化学课堂结构是什么”、“化学课堂结构质量与课堂教学质量的关系如何”、“不同水平的化学课堂结构是否具有特征性”等一系列研究问题,开展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工作。 本论文由导论、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和结语四个部分构成: “导论”部分借助焦点团队访谈活动揭示了化学教师对课堂结构认识的局限性,并结合国内外有关课堂结构研究概况的系统考察,梳理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路径。 第2、3、4、5章为理论研究部分,第2章对化学课堂教学“是何”、“为何”等本体问题进行了具体阐释;第3章以化学课堂教学本体问题的认识为基础,运用系统论核心观点重点分析了化学课堂教学的系统性特征,形成了对化学课堂结构的明确定义和相关认识;第4章从历时和共时到分层的角度,构建了化学课堂结构的理论模型;第5章以化学课堂结构的理论模型为依据,建立适用于分析化学课堂结构形成及其特征的研究模型(操作程序及分析工具),为实证分析部分提供了依据和手段。 第6、7、8章为本研究的实证研究部分。围绕“化学课堂结构对课堂教学优劣的影响”、“不同水平的化学课堂结构的共性与差异”以及“决定化学课堂结构质量的结构特征是什么,与哪些关键性因素有关”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实证分析。第6章对本论文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整体设计,提出了实证研究的问题和基本思路,并遵循严密的课例筛选程序获得了由22则元素化学课例组成的课例样本;第7章选取课例样本中某教学主题的3则研究课例进行化学课堂结构的尝试性评价,据此生成化学课堂结构评价量表;继而针对22则研究课例并行实施正式的课堂结构评价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活动以及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化学课堂结构的优劣与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并指出了影响化学课堂结构质量的关键性因素;第8章以上述评价活动得到的三种课堂结构质量水平的代表课例为载体,依据影响课堂结构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设计分析框架,深入比较了三种水平的元素化学课堂结构的共性和差异,共性表现为:三种水平课例不同类型知识的构成比例大小关系较稳定,知识的宏观组织和微观架构都反映了“性质”、“结构”、“制备”等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基本认识框架和特定认识课题中的微观认识过程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识结构的展开逻辑。差异表现在:课堂结构质量水平较高课例中不同类型知识比例合理,知识宏观组织线索多元,微观架构关注知识铺展过程的思想性和方法性,能以多种方式构建清晰而有序的认识课题序列,能灵活运用多种认识方式或方法组织微观的认识过程;中等及较低水平课例核心知识偏多、知识组块也偏多且较少建立整体性的联系,认识课题之间关联性不强,微观认识过程中认识方式单一化等。 “结语”部分对研究过程加以回顾和总结,开展研究反思和提出未来工作的展望。 本研究对于化学课堂结构的研究是基础性的,也是系统性的。在课堂结构研究的理论层面和方法论层面都有了初步的尝试,并形成了重要的结论及启示,在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化学课堂结构研究的问题域,并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进行验证并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3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颖民;;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问题与新思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李妍;;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的系统研究与当代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3 李杰红;陈代武;;化学知识的分类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02期
4 杜志宏;;系统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创新[J];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09期
5 杨炳儒;马楠;谢永红;;知识逻辑结构与思维形式注记教学法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04期
6 张静;;论德里达的结构观[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7 李定仁,范兆雄;教学要素与教学系统最优化[J];教育科学;2003年06期
8 盛群力,褚献华;系统设计教学视野中的课堂教学结构[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9 梁惠燕;高凌飚;;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和框架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06期
10 丁朝蓬;梁国立;Tom L.Sharpe;;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问题与设想[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瑞;理解与超越: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盖立春;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组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克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尹筱莉;化学专家—新手教师课堂教学特质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黄兴丰;数学课堂活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晶莹;中美理科教师对科学探究及其教学的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娄延果;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及其组合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
2772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772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