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初中生自尊、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6 05:00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初中生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各种压力,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愈演愈烈。本研究试图通过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方式,以《自尊量表(SES)》、《简明负面评价恐惧——正向计分表(BFNE-S)》、《正面评价恐惧(FNPS)》和《考试焦虑量表(TAS)》为研究工具,以贵州省四所中学1430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横向调查了初中生自尊、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的现状、关系及内部作用机制;并在4个月内对两所中学的457名学生进行两次追踪调查,进一步考察了初中生自尊、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相互关系及内部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初中生自尊整体处于中等水平(M=26.41),期初自尊水平(M=25.86)高于期末(M=25.64),且在年级上(F=6.283,p0.01)、是否担任过班干上(t=2.719,p0.001)差异性显著;考试焦虑水平整体水平较高(M=18.91),期初(M=18.98)高于期末(M=18.75),且在性别上(t=0.817,p0.05)、是否担任过班干上(t=-1.627,p0.05)差异性显著;负面评价恐惧整体水平较低(M=22.68),期初(M=22.71)低于期末(M=23.26),正面评价恐惧整体较低(M=31.77),期初(M=31.49)高于期末(M=31.28),在是否担任过班干上(t=2.199,p0.05)差异性显著。(2)相关分析表明初中生的自尊与考试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227,p0.01)、与负面评价恐惧呈显著负相关(r=-0.165,p0.001)、与正面评价恐惧无显著相关;负面评价恐惧与正面评价恐惧显著正相关(r=0.152,p0.01)、与考试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349,p0.01);正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199,p0.01)。(3)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尊与考试焦虑之间T1自尊显著负向预测T2考试焦虑(β=-0.245,p0.01),T1考试焦虑显著负向预测T2自尊(β=-0.229,p0.001);自尊与负面评价恐惧之间T1自尊对T2负面评价恐惧的预测不显著(β=-0.071,p0.05),T1负面评价恐惧都显著预测T2自尊(β=-0.114,p0.001);自尊与正面评价恐惧之间T1自尊都显著预测T2正面评价恐惧(β=-0.136,p0.001),T1正面评价恐惧显著预测T2自尊(β=-0.095,p0.05);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之间T1负面评价恐惧都显著预测T2考试焦虑(β=0.142,p0.01),T1考试焦虑显著预测T2负面评价恐惧(β=0.220,p0.001);负面评价恐惧与正面评价恐惧之间T1负面评价恐惧对T2正面评价恐惧的预测不显著(β=0.085,p0.05),T1正面评价恐惧都显著预测T2负面评价恐惧(β=0.146,p0.01);正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之间T1正面评价恐惧对T2考试焦虑预测不显著(β=0.076,p0.05),T1考试焦虑都显著预测T2正面评价恐惧(β=0.093,p0.05)。(4)横向调查结构方程模型显示自尊对考试焦虑的直接效应(β=-0.241,p0.001)和间接效应(β=-0.196,p0.001;β=4.33,p0.001)均达到显著水平,自尊对考试焦虑的总效应(β=0.341,p0.001)也达到显著水平,那么,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29.3%。;纵向结构方程模型显示T1考试焦虑对T2自尊的直接效应(β=-0.34,p0.001)和间接效应(β=0.145,p0.001)均达到显著水平,T1考试焦虑对T2自尊的总效应(β=-0.366,p0.001)也达到显著水平,那么,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7.32%;T1自尊对T2考试焦虑的直接效应(β=-0.168,p0.05)和间接效应(β=-0.228,p0.01)均达到显著水平,T1自尊对T2考试焦虑的总效应(β=-0.22,p0.001)也达到显著水平,那么,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23.7%。。主要结论如下:(1)当前初中生自尊处于中等水平,初一低于初二、初三年级,担任过班干者高于从未担任过班干者;考试焦虑整体水平较高,女生高于男生,担任过班干者低于未担任过班干者;评价恐惧整体水平较低,担任过班干者正面评价恐惧高于未担任班干者。(2)自尊、负面评价恐惧可以显著预测考试焦虑,考试焦虑可以显著预测正面评价恐惧。(3)评价恐惧在自尊与考试焦虑之间中介效应显著。
【学位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444
【部分图文】:

路径图,初中生,路径图,中介


图 1 初中生评价恐惧对自尊与考试焦虑的中介路径图表 9 各观测变量间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变量 M±S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自尊 1 2.74±0.472.自尊 2 2.63±0.43 .415***3.自尊 3 2.57±0.49 .385***.343***4.负面评价恐惧 1 2.72±0.84 -.060 -.119**-.223***5.负面评价恐惧 2 2.76±0.98 -.033 -.069 -.131***.403***6.负面评价恐惧 3 3.10±1.03 -.002 -.009 -.146***.382***.440***7.正面评价恐惧 1 3.74±2.06 .068 .031 -.035 .088*.098**.143***8.正面评价恐惧 2 3.80±2.01 .051 .036 .021 .084*.068 .105**.366***9.正面评价恐惧 3 4.56±2.51 -.013 -.039 -.061 .083*.040 .140***.394***.409***10.考试焦虑 1 0.52±0.14 -.105**-.124**-.195***.239***.261***.243***.122***.118**.106**11.考试焦虑 2 0.50±0.23 -.085*-.103**-.164***.154***.225***.235***.136***.123***.122**.468***

滞后模型,变量,表示系数


将性别、年级作为第一层变量,T1 考试焦虑为第二 自尊为第三层变量。结果表明,T1 考试焦虑和 T1 自尊都显著预测 (β=0.509,p<0.001;β=-0.245,p<0.01)。其次,考察考试焦虑对自尊的预测效应。采用分层回归进行分析,因变量,将性别、年级作为第一层变量,T1 自尊为第二层变量,T为第三层变量。结果表明,年级、T1 自尊和 T1 考试焦虑都显著预虑(β=-0.096,p<0.05;β=-0.382,p<0.001;β=-0.229,p<0.001)。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模型如图 2-1 所示。单箭头表示回归系数,双箭头数,实线表示系数显著,虚数表示系数不显著。

滞后模型,变量,表示系数,滞后回归


.3 自尊与正面评价恐惧的交叉滞后回归分析先,考察自尊对正面评价恐惧的预测效应。采用分层回归进行分价恐惧为因变量,将性别、年级作为第一层变量,T1 正面评价量,T1 自尊为第三层变量。结果表明, T1 正面评价恐惧和T测 T2 正面评价恐惧(β=0.305,p<0.001;β=-0.136,p<0.001)次,考察正面评价恐惧对自尊的预测效应。采用分层回归进行分因变量,将性别、年级作为第一层变量,T1 自尊为第二层变量恐惧为第三层变量。结果表明,年级、T1 自尊、T1 正面评价恐 自尊(β=-0.096,p<0.05;β=0.382,p<0.001;β=-0.095,p<0.05)叉滞后回归分析模型如图 2-3 所示。单箭头表示回归系数,双箭,实线表示系数显著,虚数表示系数不显著。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萍;钟慧;陶睿;;高三学生考试焦虑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4年04期

2 张丽华;曲雪;郭琪;;不同考试情境下高中生自尊与考试焦虑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11期

3 王华影;;大学生自尊、负面评价恐惧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J];学周刊;2013年27期

4 钟霓韵;;高中生考试焦虑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05期

5 钟佑洁;张进辅;;大学生评价恐惧在自尊与社交焦虑间的中介效应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5期

6 张潮;渠玉红;;高中生自尊、学业自我概念及考试焦虑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1期

7 刘洋;张大均;;评价恐惧理论及相关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8 卞冉;车宏生;阳辉;;项目组合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3期

9 王燕;张雷;;自我概念在父母情感关爱与儿童发展间的完全中介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3期

10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代同同;青少年负面评价恐惧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2 欧阳祎;高中生自尊对考试焦虑的影响: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3 谭沈;青少年考试压力与心理幸福感的纵向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4 张索玲;中小学生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72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872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4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