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知识的本质和形成
发布时间:2020-11-20 11:30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我国教育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与“轻视知识教育”的争论体现了两种知识观的根本分歧。传统的静态知识观认为,知识是认识的结果并且是外在于人,它将作为认识结果的间接经验与包含认识过程的直接经验割裂开来。静态知识观影响下,容易使教育实践走向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授受。因此,静态知识观成为教育实践中一系列问题的认识论根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的产生、传播、保存、运用、增长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对知识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动态知识观认为知识既是认识过程又是认识结果,包含认识过程的直接经验和包含认识结果的间接经验始终处于互动状态,个体的认识是连续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杜威在其著作《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中对形式逻辑与实际思维的关系进行深刻辨析。指出,二者关系实际上是作为结论的思维和作为心理过程的思维的关系。据此,将知识分为作为人类认识结果的书本知识(死知识)和作为具体个体的实际认识过程的活知识。“活知识”概念属于动态知识观的范畴,是指依附于个体且带有某种驱动力的知识,是寄存于个体自身的一部分知识。就其本质而言,活知识与认识第二次飞跃后实现的“思维中的具体”是直接同一的;就其形成而言,是一定的时间、地点和相关条件下的产物,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本身,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以完整的人的身份参与其中;就其功能而言,活知识是面向现实,促使谜团通向答案的行为组织者。教育中强调活知识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活知识关照下教育出现新转向,为知识教育开辟新的目标和实现途径,强调非理性因素在知识中的地位,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此外,活知识教育对人的一般发展、对学校教育以及对未来社会人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活知识的重要性,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个体活知识何以生成。书本知识与活知识之间的关系是个体活知识形成的可能性,学习者个人因素、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是活知识形成的主、客观条件。活知识的形成遵循人的辩证认识规律,但不是辩证认识过程的绝对和僵化。实际认识过程更应该强调感性直观和理性认识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感性直观不断地转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一刻也离不开感性直观的支持。因此,活知识的生成应该有两条路径:其一,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形成个体活知识,即抽象的理论——具体实践——“思维中的具体”;其二,通过情境知识的学习形成个体活知识,即“表象中的具体”——理论推理——“思维中的具体”,同时还借鉴了威特罗克的生成学习模式理论,阐述活知识形成的心理机制。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G52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界定
二、研究的框架结构
第一部分: 活知识的概念及特征
一、知识的概念
(一) 知识是理性认识的结果
(二) 知识既是探索过程又是认识结果
二、知识的分类
三、“活知识”的解读
(一) 活知识的本质
(二) 活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 活知识的功能
四、活知识的特征
(一) 书本知识的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二) 活知识的特征
第二部分: 活知识在教育中的意义
一、活知识观照下知识教育的新转向
(一) 知识教育的新目标及两种实现路径。
(二) 活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强调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
(三) 活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源于主体。
二、活知识在人的一般发展中的地位
三、活知识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活知识对培养未来社会人的意义
第三部分: 个体活知识何以生成
一、个体活知识生成的可能性
(一) 书本知识与活知识的关系
(二) 个体活知识形成的条件
二、个体活知识的生成
(一) 个体活知识形成的理论基础
(二) 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形成个体活知识
(三) 通过情境知识的学习形成个体活知识。
(四) 课堂教学中个体活知识的形成原则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91358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G52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界定
二、研究的框架结构
第一部分: 活知识的概念及特征
一、知识的概念
(一) 知识是理性认识的结果
(二) 知识既是探索过程又是认识结果
二、知识的分类
三、“活知识”的解读
(一) 活知识的本质
(二) 活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 活知识的功能
四、活知识的特征
(一) 书本知识的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二) 活知识的特征
第二部分: 活知识在教育中的意义
一、活知识观照下知识教育的新转向
(一) 知识教育的新目标及两种实现路径。
(二) 活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强调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
(三) 活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源于主体。
二、活知识在人的一般发展中的地位
三、活知识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活知识对培养未来社会人的意义
第三部分: 个体活知识何以生成
一、个体活知识生成的可能性
(一) 书本知识与活知识的关系
(二) 个体活知识形成的条件
二、个体活知识的生成
(一) 个体活知识形成的理论基础
(二) 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形成个体活知识
(三) 通过情境知识的学习形成个体活知识。
(四) 课堂教学中个体活知识的形成原则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肖川;体验:从知识到教养的中介[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3年04期
2 钟志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3 钟启泉;重建"学习"的概念[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年02期
4 袁维新;影响知识建构的环境因素探析[J];教育科学;2003年01期
5 李国华;论“人的发展”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J];理论探索;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2891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891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