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早期亲职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满意度之影响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3 11:33
  亲职化是指孩子在家庭中接受来自父母的期待,而被动地履行父母角色的现象。亲职化作为个体成长早期与重要他人的互动现象,影响个体的人际图式,对人际关系产生建设性或破坏性作用。大学阶段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亲密感的重要时期,人际关系成长是该时期的重要课题。个体早期(儿童期或青春期)亲职化经验是否对其大学阶段人际关系满意度产生影响?哪些因素构成其影响机制?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分为两部分进行探讨。研究一采用修订的亲职化测量工具,对609名大学生进行回溯性调查,探究早期亲职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大五人格和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机制,并采用多群组分析比较有无恋爱经验的两组大学生在亲职化对人际关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中是否存在异同。在此基础上,研究二进一步以处于恋爱中的大学生情侣为被试,采集106对大学生情侣的成对调查数据,构建亲职化对大学生情侣亲密关系满意度的主-客体互倚模型。主要结果如下:(1)修订的亲职化量表(Parentification Questionnaire,PQ)共24题,包括工具性亲职化、情绪性亲职化、不公平感三个维度。分别建立原问卷三因素模型、修订后三因素模型、二因素模型和单因素... 

【文章来源】:闽南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亲职化
        2.1.1 亲职化的概念
        2.1.2 亲职化的测量
        2.1.3 亲职化的理论
        2.1.4 亲职化的影响因素
    2.2 人际关系
        2.2.1 人际关系的概念
        2.2.2 人际关系的理论
        2.2.3 人际关系的测量
    2.3 亲职化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2.3.1 亲职化影响人际关系的理论解释
        2.3.2 亲职化与人际关系的实证研究
        2.3.3 亲职化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机制
第3章 问题提出
    3.1 以往研究局限
    3.2 研究问题
    3.3 研究意义
        3.3.1 理论意义
        3.3.2 现实意义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问卷调查法
        4.2.2 统计学分析
    4.3 研究程序
第5章 研究一亲职化对人际关系满意度的影响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研究工具
        5.3.3 研究流程
        5.3.4 数据分析策略
    5.4 研究结果
        5.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4.2 亲职化问卷的修订
        5.4.3 各量表信效度检验
        5.4.4 不同恋爱经验大学生亲职化的比较
        5.4.5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5.4.6 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5.4.7 基于恋爱经验的多群组分析
    5.5 研究小结
第6章 研究二亲职化对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6.3 研究方法
        6.3.1 研究对象
        6.3.2 研究工具
        6.3.3 研究流程
        6.3.4 统计处理
    6.4 结果与分析
        6.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6.4.2 各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6.4.3 大学生情侣亲职化的比较
        6.4.4 各变量的简单相关
        6.4.5 中介模型与主-客体互倚模型检验
    6.5 研究小结
第7章 讨论与结论
    7.1 总讨论
        7.1.1 亲职化的修订
        7.1.2 大学生的亲职化特征
        7.1.3 不同性别、出生情况、恋爱经验大学生亲职化的比较
        7.1.4 亲职化对关系满意度的影响
    7.2 局限与展望
    7.3 教育启示
    7.4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本文编号:3183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183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d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