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论教育发展的向善性

发布时间:2017-06-30 05:19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发展的向善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发展及教育发展问题,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非常紧迫的问题。从教育发展的现实看,教育发展问题已日益显现和突出。教育发展问题本质上反映了人的教育发展精神问题。发展伦理是一种关于发展问题的伦理。教育发展的伦理本性(教育发展向善性)的探究,也是一种关于教育发展伦理问题的探究。教育发展的伦理诉求,根本意义则要反思和追问教育发展的伦理价值的应然性、向善性问题。教育及其发展如果背离了人之“共体”和个体的不断完善与和谐发展的正向伦理价值与精神的追求,无疑就是一种“恶”的发展。 本论文立足市场化的现代理性主义文化背景下,试图从发展伦理价值观视角来探讨教育发展的伦理本性——向善性问题。首先从发展的价值意义的研究为切入点,梳理关于发展的价值理论,认为发展的伦理价值本真意义存在于发展的向善性。从教育的伦理特性(引人向善性)出发,认为教育发展的伦理价值意义,不能游离教育的伦理本性。教育发展的伦理本性是从,一是教育发展的公共善;二是教育发展的个体善两个维度展开的。第三章重点探析了教育发展向善性的衰微和迷失问题及其成因和表现,即发展与教育发展的现代性对教育发展向善性的影响问题。第四章从伦理文化精神的视角,探讨教育发展的应有的基本伦理精神(创生伦理精神、道义伦理精神与和谐伦理精神)及其与教育发展向善性关系问题。 全篇论文将发展和教育发展,作为伦理研究对象,并围绕教育发展伦理价值——教育发展的向善性命题为核心,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现代性问题,反思了其发展价值观的现代性、单向度性(极端片面性)及其导致的教育发展的伦理问题。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论文从优秀的传统伦理文化的整体精神着眼,重点探讨了三种具有本体论意义的伦理文化精神(创生、道义、和谐)的道德哲学理据、内涵以及对教育发展向善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发展 教育发展 向善性 伦理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52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7
  • 第一章 引论7-8
  • 第二章 教育发展的伦理本性:教育发展的向善性8-20
  • 一、发展价值理论的概述与发展伦理价值的向善性8-15
  • (一) 古代西方道德哲学意义发展价值观8-9
  • (二) 近现代经济、社会、文化意义的发展价值观9-12
  • (三) 人道发展价值观与生态智慧性的和谐发展价值观12-14
  • (四) 发展的伦理本性──发展向善性14-15
  • 二、教育发展的伦理本性:教育发展向善性15-20
  • (一) 教育发展的向善性15-16
  • (二) 教育发展的公共善16-18
  • (三) 教育发展的个体善18-20
  • 第三章 教育发展问题的伦理审视:教育发展向善性的衰微和迷失20-31
  • 一、发展的现代性问题20-23
  • (一) 发展的自我矛盾性20-21
  • (二) 发展的目的自我遮蔽性21-22
  • (三) 发展的创造与破坏共生共在性22-23
  • 二、教育发展的公共善的衰微23-27
  • (一) 教育发展价值趋向于“单向度”工具性价值23-24
  • (二) 发展教育趋向于“经营”教育24-25
  • (三) 教育发展的公正、正义、人道、自由等成为稀缺的道德价值资源25-27
  • 三、教育发展的个体善的迷失27-31
  • (一) 教育发展自我目的性的遮蔽27-28
  • (二) 教师的“知识分子”道义责任和精神丧失28-29
  • (三) 教育发展的整体文化精神的失落29-31
  • 第四章 教育发展的基本伦理精神与教育发展向善性之复归31-48
  • 一、创生伦理精神与教育发展的向善性31-38
  • (一) 创生伦理价值本体论理论依据31-34
  • (二) 教育发展的创生伦理精神与教育发展的向善性34-38
  • 二、道义伦理精神与教育发展的向善性38-44
  • (一) 道义与制度伦理道义精神38-41
  • (二) 教育发展的道义伦理精神与教育发展的向善性41-44
  • 三、和谐伦理精神与教育发展的向善性44-48
  • (一) 和谐发展价值观的本体论依据44-45
  • (二) 教育发展的和谐伦理精神与教育发展的向善性45-48
  • 结语48-49
  • 主要参考文献49-52
  • 作者简历与科研成果52-54
  • 后记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爱德;;教育发展应更多关注质量[J];上海教育;2011年13期

2 葛霖生;;关于教育发展的国际考察——兼论我国教育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6年03期

3 ;高端对话共谋数字教育发展之路 数字化教育发展高端研讨会举行[J];出版参考;2011年21期

4 赵双;;“教育改革的哲学反思”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基础教育;2011年03期

5 张乐天;;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指引[J];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03期

6 ;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职教论坛;2011年19期

7 毋靖雨;周鸿;;阙失与复归:高校德育目的何以诠释人性向善[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7期

8 余玉荣;;轴心辐射模式:教育发展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老区建设;2011年10期

9 陈慧;邱培勇;;我国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学习观念调查——以海南民族地区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04期

10 李秉中;;关于转变基础教育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伟泉;梁欣;赵凤华;;教育类中国学术期刊计量评价与教育发展态势研究(2001年部分)[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耿学超;;首都教育发展战略[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张超;杨姝雅;何小芹;张京萍;;科研与教育共同促进医院持续性发展[A];第二十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三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沈开艳;刘社建;;2020年前促进上海经济发展的教育策略探讨[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5 余达佳;;把发展民族教育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百色地区教育发展问题调查[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暨第九次顾问座谈会论文集[C];2000年

6 李忠斌;;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家庭投资不足的原因及扩大投资对策[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张文俊;刘培国;;服务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8 罗建波;王玉华;;非洲葡语国家的教育发展[A];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丛书第四辑——亚非葡语国家发展研究[C];2006年

9 陈家刚;;中国旅游地理教育发展的思考[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崔盛;;经济危机背景下的教育发展[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丁霞;特色: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的生命线[N];中国旅游报;2005年

2 李涛;要把加快教育发展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N];广元日报;2005年

3 李彬;抚宁成立教育发展奖励基金[N];秦皇岛日报;2008年

4 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张国华;统筹教育发展从转变部门职能入手[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何文林;我州召开专题会议共谋教育发展大计[N];果洛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刘玉珊;鹰城变化大 教育发展快[N];平顶山日报;2008年

7 特约记者 兰泉;改善教育发展基础条件[N];自贡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龙卫国 通讯员 李红蕾;广聚爱心 服务教育 惠及师生[N];湘潭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涛 本报通讯员 张海峰;教育督政:打造焦作教育发展绿色生态[N];焦作日报;2009年

10 何立维;立足工作实际 推动教育发展[N];闽南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华;中国近代教育期刊与近代教育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单春艳;俄罗斯教育发展对其国家竞争力影响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阳;埃及近代以来教育发展与埃及现代化[D];西北大学;2002年

4 黄林芳;教育发展机制论[D];复旦大学;2005年

5 吴仁华;台湾光复初期教育转型研究(1945-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丁翠苓;台湾高等舞蹈专业教育发展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高艳贺;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胡黎霞;务实·理性·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秉中;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伊继东;云南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有敢;论教育发展的向善性[D];沈阳师范大学;2007年

2 严雪梅;教育发展的伦理审视[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3 潘向明;后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理论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甄国玲;我国农村的家庭文化资本对儿童受教育状况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何静;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初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年

6 胡伟华;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7 张晓慧;宝昌一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陈苹;论汉代女性的教育[D];郑州大学;2009年

9 贺金林;清末教育会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胡为芹;甘肃省电大远程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发展的向善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07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5007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c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