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再思考
本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首页 -> 惜时增效 -> 管理研究 -> 正文
对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再思考 作者: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教研室/申拴卫 来源:摘自:《陕西教研网》 点击:15840次 评论:0条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
一、现行课程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
2、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的内容过分注重学生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
3、评价方法单一:过分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试法,而缺少体现新的评价观念的方法和手段;
4、教育评价主体“错位”:评价主体多为单一元,而忽视了评价多元、多向的价值等等。
二、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要以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为基础,要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目的,构建一套完整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并付诸实施。
综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观和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对评价方案的构建和实施应体现以下原则:
1.评价功能的发展性原则
评价功能是评价方案各要素按一定结构组合后所具有的工作能力。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要具有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一是促进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促进其对新课程理念有更深、更透彻的理解,能进一步落实到位,课堂教学的策略水平获得提高,从而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通过评价的实施,促使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获得发展,把教学作为自己人生价值获得实现的途径,让自己的个性在其中获得展示和突现。
2.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原则,要采用以质性评价统整,与量化评价相结合,以教师自评为主,包含有他人评价、学生评教在内的灵活多样的形式。
3.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应全面收集课堂教学的各种信息,既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关注学生学的状态、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和体验、学生对老师教的意见,还要考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等等。只有评价内容的全面,才可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保证评价功能的有效发挥。
4.以学论教的原则
任何评价活动都是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评价也不例外,其目标是促进学生和教师两个发展。从另一面来看,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标志应是获得较高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专业水平,同时,教师自身的情感也获得发展,以使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有后劲。因此,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着眼于学生,应坚持“以学论教”的原则。以学论教就是要“具体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四种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即学生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三、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及内容
(一)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要求,使未来社会的公民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一要把握教学目标,正确处理基础和发展的关系,使所有学生的能力普遍提高;二要实施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三要保证学生参与学习的时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必需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
2、学生全面发展。在课堂上,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几方面都获得发展。
知识----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基本的知识概念、思维方法。
能力----要提高学生抽象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应用的能力,使每个学生的基础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情感----要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身的情感体验主动参与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为此,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地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二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学习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本领,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的做法去学习。三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内容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应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块:
1、教师的教
(1)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其所占比重应当大一些。主要包括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坚持开放的教学观;坚持学科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及整合;坚持不断探索与创新。
(2)人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和气质,能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能引导学生与他人、社会和睦相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教学思路: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信息量科学合理、全面、准确,体现单元要求,体现学科特色,课程开发利用意识强;作业布置适量,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探究性;注重实效(学生想学、会学);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行课堂常规训练,注意读写姿势;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4)学科功底:学科教学基本功(粉笔、铅笔、毛笔、普通话、简笔画,恰当运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教师自身习惯与能力;创造性地理解与把握教材的能力;知识传授准确无误。
(5)组织协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鼓励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课堂注意创设情境,活而不乱;课堂结构疏密有致,各环节衔接紧密,主动学习。
(6)教学机智:灵活处理偶发事件;控制自身不良情绪;善于尊重学生、发现学生、欣赏学生、宽容学生、鼓励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心灵对话。
2、学生的学
(1)注意状态:我们可以看学生的目光是否追随教师或发言者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回答是否针对所问;倾听是否全神贯注等。
(2)参与状态: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程参与学习;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或踊跃发言;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讨论;还可以看有没有一些学生参与教学,比如,在小组学习讨论时给予别人指点帮助或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也可以看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如语文:听、说、读、写;数学:操作、演示推理、计算等。
(3)交往状态:我们可以看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友好的合作;也可以观察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愉悦、主动;还可以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是否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4)思维状态:观察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看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是否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所学知识;在观察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时,看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呈现出“唇枪舌剑”的场面;观察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时,看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标新立异,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等。
(5)情绪状态:在课堂上感受到他们张扬的活泼生气,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在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还可以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来调控,如摇头否定,则表明他有异议;如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还有独到见解。我们也可以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一下子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轰堂大笑”一下子转入到悄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
(6)生成状态: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是否在自主、合作、探索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是否伴有满足、成功、愉悦等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还可以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没有独特的表现,是否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或得出不同寻常的答案,学生的个性是否得以显现。
四、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评价应实现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狭义的评价,往往是对教师“一堂课”的评判,或者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和水平的判定,它主要受到科学主义的价值观和“应试”的影响,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是学生在阶段或期末考试中的分数,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和内容是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评价的方式主要是纸笔测验结果。
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怎样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如何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科学地评价?这些都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当前的形式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以适应新课程的发展,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1、评价理念:由“科学主义”向“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观”转变
传统教育中最本质的问题是受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影响较深,评价的价值取向定位于科学主义的价值观。其结果是课堂上十分重视教师对知识、技能的传授,重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强调学生获取经验,忽视了学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掌握、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学生的自身体验等。
新课程理念更加关注科学主义价值观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融合,以形成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因此,现代课堂教学要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教学活动要更多地考虑学生,让教学与生活、社会密切联系,注重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主动、活泼地发展。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应该基于现代课堂教学是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是否反映了新课程设计的理念和要求。
2、评价主体:由“教师”向“学生与教师”转变
过去,课堂质量评价主要是对教师行为进行评价,如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很少关心学生的学习行为。即:偏重对教师“如何教”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一主体评价。而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教师的教,另一个是学生的学。
3、评价标准:由“单一分数”向“促进学生发展”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强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完全地再现知识。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由对知识的再现程度来反映,其手段就是用分数来量化。教学标准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再现度。这种再现度的高低由分数来反映导致了这样的后果:教师只是考虑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知识,而不考虑学生的需要;学生则只关心分数,完全为了“应试”。
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十分重视课堂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个发展包括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所以,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4、评价对象和内容:由“认知水平”向“认知和非认知水平并重”转变
传统教育往往把评价的对象和内容局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忽视对学生非认知水平的评价。在这种评价观指导下,“学习成功”的主要标志是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进步,而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却被忽视了。
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各种能力的形成以及个性的发展。从多元智力理论看,智力包含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和内容也应该是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非认知水平。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建构知识过程的判断,而不仅仅是结果。可见,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对象与内容应该由“认知水平”向“认知与非认知水平并重”转变。
5、评价方式:由“规范性评价”向“规范--非规范性评价结合”转变
传统的评价通常采用“纸笔测验”,再进行简单的价值判断。这种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评价方式简单、可操作性强、可以量化,属于“规范性评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内容,如人的观念、需要、经验、态度、情感等,是无法准确量化的,所以不能用规范性评价,而是要用非规范性评价、动态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因此,在选择评价方式时,可将规范性评价与非规范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当今家庭、社会评价方式的滞后,,给课程改革制造了一个“瓶颈”。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评价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我们加强学习的力度,早日打破课程改革的这一个“瓶颈”,努力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本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1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61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