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语_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_转载 杨叔子——要真抓课堂教学质量
本文关键词:要真抓课堂教学质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转载 杨叔子——要真抓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教务处综合信息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03-19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近十年取得历史性突破的跨越式发展后,中央一再提出,重点是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据此,教育部正在积极部署 “质量工程”重大项目。这是高等教育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一项战略任务。
百年大计,人才为本;人才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学为本;而教学大计呢?在目前形势下,无论是当务之急,或者是长远之计,都更需要以课堂教学为本,以实践教学为本。要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学质量;而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首当其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学校是实施教育的机构,其首要任务是育人。教育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就是教学。而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就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学生(主要是本科生)在学习期间,时间花得最多的是在教室、课堂,空间用的最多的也是在教室、课堂。我们多次做过调查,学生最关心的第一是课堂教学质量,第二是餐厅伙食质量。显然,课堂教学居于教学工作之首,基础课教学之中尤其如此;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深入与发展,而且是必不可缺的部分,它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无可取代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就难以主动、有效与深入地进行。学校的教学,本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文化“互动”。课堂教学,就是在整体教育计划教学内容的部署与安排下,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在教室(实验室)内,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进行的文化“互动”。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是文化积累的主要手段,是文化创新的首要基础。社会越进步,经济越发展,文化越发达,情况就越如此。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主要是以文化育人;教会既能做人,又能做事;以做人为统帅、激活做事,以做事体现、升华做人。文化教育的文化,至少包涵知识、思维、方法、原则与精神这五者。五者之中,知识是基础,因为它是文化的载体,没有知识,就没有文化,就没有力量。思维是关键,因为它是文化的生命,没有思维的知识,就是僵死的知识,没有创造性的知识;“人为万物之灵”,此“灵”就在于思维。方法是根本,因为它是文化付于实践的手段,是连接知识、思维、原则、精神这四者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无桥无路,一切皆空。原则是精髓,它指导着并融入于知识、思维、与方法,把握着方向。五者之中,精神最为重要,精神是五者之灵魂,是文化升华的结晶,它端正着方向,赋予以动力,开启着智慧,奔流着生命的源泉,融入于其他四者之中。课堂教学,就是以知识为载体,师生面对面的文化“互动”。以“教”而言,教师为主体,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展开其内涵,故为之“师”;以“学”而言,学生为主体,不仅承继知识,而且深入其内涵,故为之“生”。此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众多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师生共同努力;对知识,传授与承继;对思维,启迪与碰撞;对方法,明了与探讨;对原则,树立与砥砺;对精神,升华与交融;以达到思想沟通,情感共鸣,文化互动,教学相长。教师面对众多学生,有成绩好的,有成绩中的,有成绩次的,诸多方面,有所差异,教师应在师生共同努力的文化“互动”中,使成绩好的深有领悟,超越所讲;成绩中的全能理解,颇有余味;成绩次的掌握基本,无有偏错;并也使教师自己在有关方面能有所长进。可以认为,课堂教学就是通过知识这个文化载体的传授与承继,达到对知识内涵的揭示、理解、探索与掌握,以求进一步达到能发展与超越所传承的知识。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所应追求的既是传承知识,又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理解与掌握其内涵),而又是传承“知识”(是传承文化,领悟文化,推进文化)。
可以认为,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所谓是“科学”,它系统地传授一个领域或一门学科的文化,句句有理有据,既不能哗众取宠,空洞无物,更不能任意妄为,误害学生。其实讲台就是学术论坛,教师就是报告人,讲课就是学术报告,就是“科学”。所谓是“艺术,它面对众多学生,要心系学生,吸引学生,处处扣人心弦,既不能只拘一格,照本宣科,又不能情感缺乏,语言无味。可说讲坛就是舞台,教师就是演员,讲课就是演出,就是“艺术”。课堂教学是建筑在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学科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特点,而又充分考虑学生中的差异,融教师的语言、音调、动作、姿势、表情、状态等以及教学手段为一体,力求与学生的心灵相通,感情共鸣,因材施教,因势施教,通过传授形而下的知识,引导学生一道思考与探索,主动积极求知、求解、求悟,以求进一步达到领悟与掌握知识所承载的形而上的内涵。这就是说,教师要以知识本身的承载的文化与以教师讲课过程本身所体现的文化,实现教师的言传身教,实现师生间的文化“互动”。教师讲课过程本身包括讲课语言、讲课思维、讲课方法、讲课原则以及讲课精神等等的言传身教就是一种文化。它也感染着、熏陶着、培育着学生。教学不易,课堂教学不易,当教师不易。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以那么简陋的设施,以那么艰苦的条件,以那么高素质的教师,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令人深思。这类事例,并非个别。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大典上有一句名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文化“互动“,然而学为人师,行为人范,教师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中处于“为本”的地位,是决定教育、教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韩愈在《师说》中讲得好:“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今天对此作新的铨解,授业就是传授知识,解惑就是启迪思维、明了方法,传道就是树立原则、升华精神。教师要对学生在授业中去解惑、去传道、去传弘文化、去“立德树人”。德智体美,以德为帅。教学、课堂教学中,不但有智体美,即才,而且有德;以才来体现德,以德来统帅才。教师的作用与表现绝不能与此背道而驰。
正因为在教育中,教师如此重要,教学如此重要,课堂教学如此重要,所以有见识的学校领导者,莫不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课堂教学,莫不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教学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例如,加强教师的备课(包括讲稿准备),组织教师的试讲,重视教材的选择,组织相关听课,关注讲授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重视板书质量,如此等等的重视课前准备、课堂调研与课后总结的一系列措施。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有着如此的一贯重视教学质量的优良传统与丰富经验。正因为如此,广大高校教师积极致力于教学,在他们中有许多杰出的典范,全国“教学名师奖” 的获得者就是杰出典范的代表人物。这些杰出的典范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殚精竭虑,认真进行教学,贯彻“启发式”教学,积极而正确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与学生文化“互动”,他们传承与弘扬我国的优良教育传统,立德树人,创造着新鲜的经验,教学效果很好,深受学生欢迎与爱戴。
但是,在目前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由招生数量急剧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远不成比例,师资的数量与质量严重不适应,加之,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高校的科研开发与服务社会等任务日益增加,同时,又由于市场经济因素对教育的深刻影响未能正确认识与处理,如此众多因素的作用,导致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削弱,教学质量出现极为关注的严重情况。特别要提出的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本是教学改革中的一大福音,为提高教学质量展示了巨大潜力。但是,由于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认识与应用存在着误区,而且又与已经出现的严重情况交错在一起,从而出现了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极为令人深思的许多问题,诸如:一曰“照屏宣科”。这一情况不少!多媒体教学,在教室中,屏幕已居中居大,教师居偏,黑板极小,学生抬头只见屏幕,难见教师,只闻其声,不见师情;尤其严重的是,所见屏幕的字与所听教师的声,几乎无有差别。有的学生还讲:“上课只见老师头顶!”有的教师完全低着头,直视计算机屏幕,几乎不需动脑,几乎无什情感,道地“照屏宣科”,可说一字无误。甚至屏幕上的字与教材上的字,也无多大差别。如此“照屏宣科”,还不如“照本宣科”。“照本宣科”教师还可见,光线明亮,空气流通。如此“照屏宣科”可为教师无需备课提供保护伞,也可“掩盖”教师无能!二曰“人幕分离”。这一点恰与前一点相反,屏幕只用来“装点门面。”其一是,教师讲教师的,屏幕显屏幕的,两者有什么联系,谁知道?教师对教学内容似乎十分熟悉,也不面对学生,只在背其所准备好的内容。其二是,教师面对学生两节课讲下来,屏幕只用了三、四页,每页只是一些简单的标题罢了。教师、屏幕、学生,三者分离!屏幕起了什么作用?屏幕只是用来“装点门面”,显示“我采用了多媒体”而已。请问:多媒体本身功能发挥了多少?多媒体在课堂又起了什么作用?明眼人自知!何况,弄得教室光线暗淡,板书不清,教师表情模糊,空气不能流通。三曰“双管齐下”。这一点同上两点在本质上也颇类似。这在叙述性课程中出现较多。教师边讲,屏幕边显示所讲的内容乃至句子,双管齐下,大体一样,讲的与显示的彼此配合不错,可见多媒体课件PPT的制作颇下了功夫,花了心血。教师讲得认真负责。但退一步,此时没有多媒体教学手段,而能于“光天化日”之下,教师动情地再在黑板书写几个要点,可能更胜一筹!四曰“快速浏览”。这点与上一点似乎相同,但实不同。其目的是一番好心,可谓用心良苦,意在加大讲授信息量,希望学生多学一些,以解决“学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其特点是课件文字描叙太多,字小,不醒目,一页一页快速翻过,不亚浏览,不管学生是否跟得上。学生呢?似乎在“看电影”、“听天书”。教师倒是费劲地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了,学生又有何收获呢?这种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变成了如此解决矛盾的有效工具的做法,不算太多。五曰“对屏讲解”。这比上述四点大为不同,大有进步。教师认真面对屏幕,以鼠标箭头指着显示的文字、公式与图形,仔细讲解。学生仰观屏幕,眼光随箭头移动。稍一深究,就会知道,此时的教师不见学生,学生不见教师,教师不知学生反映,学生不知教师表情,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有的简单图形,有的需推导的公式,有无必要如此用多媒体教学?
还可举出其他类似情况。究其原因,大体有三:第一,不能正确理解与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功能与作用。有一种观点,不加分析地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方式!”什么叫“根本改变”?如果到了无此手段,就无法讲清所讲的内容,或无法达到师生的“互动”,或花费太多时间乃至财力、精力才能讲清,那当然是天大好事。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也不算少,例如,在一些艺术类、前沿科技类、现代大型工程类等等的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的动画、音响、虚拟等功能,展示一个逼近现实的或希求实现的“虚拟”境界,就极为必要了!我们不少教师就是如此做了!然而当情况并非如此时,不加分析地为采用而采用多媒体,搞形式主义,要么只能是装点门户,要么成了“画蛇添足”,要么真达到了“根本改变”,改变到见物不见人,只见屏幕不见教师,丢失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断送了师生之间的文化“互动”,颠倒了人物主次,结果不是CAT、CAP(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人),而成了TAC、PAC(教师辅助计算机、人辅助计算机)了。只有一切从实际情况,因课程而异,因内容而异,因形势而异,是CAT、CAP,是“启发式”教学,引而不发,留有余地,师生“互动”,方为得当。第二,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功用,过份夸大其作用,从而不恰当地制定不合适的政策与措施,一味鼓励或严格规定教学必须采用或尽量采用多媒体手段,用得越多越好,甚至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指标,错误导向。第三,由于教师往往任务多,负担重,或由于有的教师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陷入“创收”坑中,或由于某些因素,无法自主,难有很多精力投入课堂教学,从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减负”措施;只要有了PPT课件,上课照搬就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为某些对教学工作不负责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庇护所,他们只要拼一下课件,念一下屏幕即可了,课堂教学何其“简单”!
在此必须指出,多媒体技术有着巨大的功能,多媒体教学有着特殊的作用。宋代戴复古有一名句:“云为山态度,水借月精神。”云与山,月与水,相得益彰。多媒体技术与教师讲课,配合得好,不仅相得益彰,而且更显示出教师的言传身教的巨大作用,反之亦然。众所周知,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智慧出,有大伪”,有利则有弊,一旦过度,物极必反,弊就占了主要地位。从长远看,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的功能,是否会损害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削弱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锻炼,从而是否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夯实,这很值得研究。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得狠抓真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要大力加强教学基础组织建设,恢复或强化课程教研组,加强课堂教学及其研究,出台有关课前、课堂、课后如何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关规定;
第二,要大力加强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研究。什么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应在什么场合中应用?它同传统教学手段各占什么地位?它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什么利弊?教师在采用这一教学手段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应该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功能与作用还远未发挥,目前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认识与运用。
第三,与上两点相应,要迅速正确制定促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政策与措施。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一要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真正深入,,二要有利于内容信息的正确增添,三是要有利于至少不损害更不能代替师生的文化“互动”。
以上论点应在广大教师中广泛宣传与落实。
应该说,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取得历史性突破的跨越式发展后的战略调整时期,提高教育质量正是一项相应的战略任务。要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学质量;而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实践教学质量。这是一项必须狠抓更须真抓的关键工作。
(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中国大陆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
本文关键词:要真抓课堂教学质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3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73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