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高校科技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6 00:14

  本文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校科技创新 高技术产业创新 耦合协调 驱动机制


【摘要】:在分析高校科技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创新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两个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探讨高校科技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和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省份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特征发生分异;(2)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且出现了低度耦合协调发展、中度耦合协调发展和高度耦合协调发展三种状态;(3)高校科技创新效率、产学合作程度、高校知识溢出能力和高技术产业吸收能力是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而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其驱动效应不显著。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ZD073,14BTJ014)
【分类号】:G647
【正文快照】: 0引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将“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加大为国家、区域和产业发展服务的力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在此宏观背景下,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创新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对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早;王文;;产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产业绩效的影响——来自中国工业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1年08期

2 刘英基;;我国产业高端化的协同创新驱动研究——基于产业共生网络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3 刘法威;许恒周;王姝;;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性分析——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08期

4 熊建新;陈端吕;彭保发;邓素婷;谢雪梅;;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J];地理科学;2014年09期

5 杨思帆;;印度大学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途径及问题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6 樊五勇;国外高校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经济纵横;2000年04期

7 杨树兵,朱永新;论高校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互动发展关系[J];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8 陈仁松;曹勇;李雯;;产学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有效性测度——基于武汉市高校授权专利实施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12期

9 和瑞亚;张玉喜;;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与公共金融系统耦合协调评价研究——基于中国28个省级区域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07期

10 张广海;冯英梅;;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管理;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2 罗娜;耿雅冬;刘欣;;大连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演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3 余凤鸣;杜忠潮;周杜辉;;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变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4 代伟;李克国;;秦皇岛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5 王利光;葛幼松;;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6 黄一绥;;福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与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7 常阿平;彭伟功;梁丽珍;;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10期

8 陈基纯;陈忠暖;;中国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4期

9 魏键;周石鹏;;我国区域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协调度研究[J];保险研究;2011年07期

10 呼桂霞;陈万江;;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系统论构建设想[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班春峰;;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2 董家华;陆雍森;;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3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冬艳;李月芬;魏娜;尚媛;徐倩;;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曾鸣;贾俊国;张婷;王鹤;;输配电企业电能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A];2006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术交流研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6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南京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赵文红;刘丽兰;;大学研发对高新企业创建和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官建成;陈凯华;;中国省域研发生产前沿绩效的测度框架——基于SBM-DEA/RD-Malmquist的实证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敏文;;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蒲婷婷;王家勋;王生林;;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唐晓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D];吉林大学;2011年

4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战仁;地理空间视角下我国区域创新非均衡发展的时空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朱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及稳定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9 许静;约束结构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群演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余沛;中原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力;走向“三重螺旋”: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战略选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2 周满生;;国际竞争视角下中、印、美的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3期

3 荀斌;于德永;杜士强;;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4 董明辉;陈端吕;彭保发;;环洞庭湖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6 孙占东;黄群;姜加虎;;洞庭湖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变化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7 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0期

8 柳思维;徐志耀;唐红涛;;基于空间计量方法的城镇化动力实证研究——以环洞庭湖区域为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年04期

9 张燕;吴玉鸣;;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机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6期

10 段禄峰;张沛;;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伟光;[N];人民日报;2004年

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科;中国政策性金融促进自主创新的有效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宗仁,殷小龙,李东红;高校科技创新应坚持的三项原则[J];河南科技;2003年05期

2 张炜;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 加速构建陕西高校科技创新体系[J];科技·人才·市场;2003年01期

3 张瑾;论高校科技创新[J];科技·人才·市场;2003年03期

4 赵沁平;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 开创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J];科技与经济;2003年04期

5 戴军,穆养民,李兴鑫,吴锋,王晓君;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结构与建设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谢强,马跃;高校科技创新联盟的探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7 张铁忠;浅论高校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8 杨晓云;立足成果转化 增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02期

9 雷朝滋;抓住机遇 扎实工作 努力实现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新突破 2003年度全国部分高校科技处长会议工作报告[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03期

10 杨力,周文燕,杨端光,蒋科兵;高校科技创新与科技管理者的现代意识[J];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杰;;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及提升对策[A];中国商品学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军华;张晓磊;陆根书;;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省际比较研究[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冷丰;;浅谈高校科技创新能力[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4 吴伟华;;高校科协对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A];全国高校科协发展论坛(2013年)论文集[C];2013年

5 肖立新;;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绩效问题研究[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6 邱均平;丁敬达;;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方法研究——以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为例[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7 夏义X;李炳发;袁小明;张启明;;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优越性 加速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8 任露泉;;高校科技创新的认识与实践[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任露泉;;高校科技创新的认识与实践[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孙志军;何晋秋;;中国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证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晓亮;高校科技创新 重在思维创新[N];苏州日报;2008年

2 江娇;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N];江苏教育报;2011年

3 王拓 蒋廷玉;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N];新华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魏公铭;加强协同创新 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N];中国食品报;2012年

5 福州大学党委书记 研究员 博导 陈永正;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N];福建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吴琳;着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N];光明日报;2012年

7 刘佩海 记者 李慧颖;提升龙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N];黑龙江经济报;2012年

8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王建华;体制创新是高校科技创新的生命力[N];科技日报;2012年

9 记者 张策;利好政策推动高校科技创新[N];天津教育报;2013年

10 记者 李想;本市召开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工程推动会[N];天津教育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运平;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2 金明浩;高校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任义君;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4 曾卫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自组织演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5 董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与政府宏观管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6 耿迪;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7 张海燕;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成长性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廖文秋;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吕建荣;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与现状[D];西北大学;2007年

10 梁祥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联盟及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燕楠;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吕海萍;浙江高校科技创新勇力及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2年

3 刘小明;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体系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4 孙彦;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杨春丽;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齐艳杰;高校科技创新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的实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贺志亮;甘肃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分析[D];河北经贸大学;2012年

8 程丽明;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周洪利;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组建和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郭燕梅;九所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分析[D];山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46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1465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f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