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从“高深学问”到“个人知识”

发布时间:2017-11-21 17:11

  本文关键词:从“高深学问”到“个人知识”


  更多相关文章: 高深学问 个人知识 大学课程 秩序转型


【摘要】:大学课程研究中的知识问题是大学课程开发的本质问题,也是大学课程研究的核心问题。围绕“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形成了大学课程研究的教育学范式,围绕“谁的知识最有价值?”形成了大学课程研究的社会学范式。在数字化生存方式、知识民主化和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上,同文化多样性一样,知识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在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的进程中,大学逐渐成为各种知识交流的场所,成为大学人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重要驿站,每一个体的价值在大学中都得到认同,于是“每一个人的知识都有价值吗?”成为新的知识论题,也是新的课程论题。本文引入“个人知识”概念,试图围绕这一新论题,寻求对当代研究型大学课程进行哲学建构。 论文把大学课程概念化为秩序,用秩序理论描述大学课程的社会性质、系统属性和实践特征。秩序的基础是制度,本文用诺斯的制度分析框架,即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以及二者的实施特征,对应大学课程系统中的正式课程、隐性课程与课程实施,形成大学课程秩序的研究框架。在知识与大学的双重演进中,大学课程由“普遍知识秩序”转向“高深学问秩序”,在当代历史条件下正在走向“个人知识秩序”。本文对“个人知识秩序”的分析与描述以方法论个人主义为基础,确认社会认知以个人建构为前提,通过个人需求分析探讨大学课程制度设计的具体内容与策略。 当代大学课程的秩序转型,沿着从“高深学问”到“个人知识”这一路径,本文首先明确知识问题的研究视角,提出大学课程作为秩序这一论题,反思当下的大学课程秩序,探讨新的课程秩序生成的必要与可能,并重点对新秩序进行理论建构。研究从七个部分展开:引言,探寻大学课程研究中的知识问题,从知识探索与大学课程的内在关联,寻求超越知识的大学课程研究思路,明晰本文的研究设计;第一章,大学课程是一种秩序的存在,从大学课程的内涵分析与秩序的诠释入手,探寻大学课程作为秩序的意义、实践表征和功能,分析大学课程秩序的生成、类型和维持条件,基于理论探讨疏理大学课程秩序从“普遍知识”秩序向“高深学问”秩序变迁的历史轨迹;第二章,高深学问秩序的当代反思,从分析高深学问秩序的维持条件入手,基于现状调查等实证研究,阐明高深学问秩序与社会需求的疏离、学问本位课程与学生发展需要的脱节、管理制度与教授观念的冲突等问题,从而得出高深学问秩序失调的结论和秩序重构的必要性;第三章,个人知识秩序建构的必要与可能,分析当代知识的特征及对课程秩序的影响,找寻个人知识与课程重构的内在关联,对有关个人知识的理论进行综述,明晰作为课程秩序的个人知识的意义轨迹,在大学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开发实践思路等方面对个人知识秩序进行建构,并基于实践案例分析阐释大学课程个人知识秩序生成的可能;第四章,促进个人知识秩序生成的制度重建,根据制度变迁的框架,围绕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整体设计的正式课程、丰富学生的学术经历的隐性课程、以服务学生行动学习为主旨的课程实施进行制度设计,以彰显个人知识秩序的制度诉求;第五章,走向“发展自由”,通过对大学演进中自由意义建构的嬗变,探讨大学所追求自由的当代命运,从大学教育意义上探寻从学术自由走向“发展自由”的必然性,从学理上阐述发展自由的内涵,基于个人知识秩序探讨学生与教师的发展旨趣;结语,着重阐明当代研究型大学课程就是秩序自觉中的学生个人知识建构。 本文的主要结论:(1)“每一个人的知识都有价值吗?”是当代大学课程思考的基本知识问题,这一问题的探讨超越了课程作为一种教育实践计划与方案的传统内涵,而成为一种政治、一种消费、一种制度、一种文化;(2)大学课程是一种秩序的存在,在不同的实践层面上分别表现为一种理智性的标准秩序、一种信念性的文化秩序、一种情感性的伦理秩序,三者有机统一构成整体的课程秩序状态,并具有外部关涉、目标驱动、主体合作、对话生成、持续发展等鲜明的实践表征;(3)大学课程秩序生成于古希腊知识遗产的土壤,因宗教的控制和国家的人才诉求得以维持,从“普遍知识秩序”到“高深学问秩序”,知识演进固然是内在动因,却离不开中等教育大众化、人才的专业性需求、研究成为大学职能、大学享有学术自由等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一个半世纪以来,“高深学问”成为大学存在的合理依据与哲学基础;(4)“高深学问秩序”的维持,依赖于“大学是高深学问的领地”、“大学学习是少数精英的特权”、“大学学术自治”、“学者的学术自由”等四个条件,但在当代大学教育生态中,这些条件基本丧失,使这一课程秩序与社会需求疏离、与学生需要冲突、与教授观念相左,导致秩序失范而备受指责;(5)“高深学问秩序”向“个人知识秩序”转型,是与当代知识状况相适应的,“知识生产模式2”的出现、学术资本主义的兴起、知识民主化进程加快构成了当代大学内外知识的主要特征,对大学课程秩序的冲击具体表现为个性化知识建构成为课程重要目标、课堂由知识传播的场所变为知识交流的场所、传统的学科体系受到跨学科研究需要的冲击、促进了教学与研究关系的重建,对个性化知识建构诉求、学科知识范式的式微以及教学向生活的转移,显示出“个人知识”课程秩序生成的必要性;(6)围绕个人知识的研究,既有一般知识论的理解,也是一种意会认知理论,还是一种社会行动理论,但无不昭示知识的主体建构性、内隐性和分立性,其本质是人自身价值的发现与觉醒,其课程意义表现为主体解放的旨趣、意会认知的方法和行动学习的过程,在个人知识建构的意义上,大学是学生自我唤醒、学术体验和理智生成的地方;(7)在课程目标的意义上,“个人知识”可理解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个性化建构、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行动中所采取的独特思路与方法、对知识价值与自我需要的意知、理性信念与情感寄托,据此,大学课程的开发目标包括丰富学术体验、建构专业知识、提升意会能力和唤醒理智激情四个维度;(8)推动“个人知识秩序”生成的课程制度建设包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正式课程整体设计、丰富学生学术经历的隐性课程开发、服务学生行动学习的课程实施安排,这种制度生态的维持需要建立“发展自由”的理念,促使学生成为自我探险者、教授成为课程开发者。 大学课程秩序是特定历史时期知识状况在教育生活中的具体反映,不同的课程秩序之间有历史的承继性但并不相互排斥。大学课程开发与研究要从自然状态走向秩序自觉,“个人知识秩序”将生成研究型大学课程的新意义,即秩序自觉中的学生个人知识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2.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洪捷;;论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2 龚放;;试论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2期

3 张红霞;;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研究范式转变带来的挑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3期

4 阎光才;;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化:知识建构还是话语策略?[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4期

5 谢作栩;;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缩小社会阶层高等教育差异的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04期

6 周川;;大学是学术的堡垒[J];大学(学术版);2011年02期

7 王伟廉;关于高等学校课程评价的若干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02期

8 陈学飞;高等教育系统的重构及其前景——19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9 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10 王伟廉;高等学校本科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金福;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4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5 郭德红;20世纪美国大学课程思想演变[D];河北大学;2005年

6 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欧阳文;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邓达;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D];西南大学;2008年

9 常思亮;大学课程决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润峰;论秩序[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2116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2116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4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