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基于地域差异分析的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科教协同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8 09:16

  本文关键词:基于地域差异分析的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科教协同发展研究 出处:《经济地理》2013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高等学校 科研院所 协同创新 地域差异 计划 中国


【摘要】:基于教育部、中科院相关统计资料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区域、省域、市域3个空间尺度对全国"211工程"、"985工程"高等院校和中科院科研院所的地域分布差异进行分析,并对地域差异对比下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科教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和潜力空间进行探索和定位。结果得出211、985高等院校与中科院科研院所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分布差异和关联指向,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区域内强强联合发展、中科院所助力高等院校的区域内科教协同发展、高等院校与地方高校的区域内外联合发展是当前地域差异现实下实现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重要模式和内容。
[Abstract]:Based o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stitute of statistics and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from the regional, provincial, city 3 spatial scales of the national "211 Project", "985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explor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on the ratio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 and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potentia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association with obvious point to 211985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in the region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elp colleges within the region 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local universiti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region is the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in reality colleg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mmon development and important mode Conten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基金】:北京师范大学跨学科沙龙2012(105520GK)
【分类号】:G644
【正文快照】: 2011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3 167万人,高等院校数目达2 762所,其中本科类普通高校1 129所,高职或专科类普通高校1 280所,成人高等学校353所[1]。我国高等院校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都难以解决的区域发展差异和空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建平;赵春燕;;GIS属性信息可视化及其有效性分析[J];经济地理;2010年01期

2 刘再兴;综合经济区划的若干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5年06期

3 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年02期

4 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0年02期

5 杨国军;王雪;;高校协同创新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2012年16期

6 祁艳朝;;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7 卜琳华;安实;付强;;基于高等院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22期

8 王岳平;胡浩;;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发展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15期

9 张战仁;;我国区域创新差异的形成机制研究——基于集聚互动、循环累积与空间关联视角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3年04期

10 宋维明;;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农林高校协同创新的突破口[J];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Z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鹏程;孔德玲;;泛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比较与创新体系构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唐立久;我国经济区划理论述评[J];财经科学;1988年05期

3 杜静;陆小成;罗新星;;区域创新系统的生态化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3期

4 白晶;;全球化背景下政府中介配合的城市科技创新模式探索——基于德国慕尼黑城市科技创新建设经验[J];城市观察;2010年05期

5 周玉清;肖勇;李静;;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研究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年03期

6 邵云飞;王偌鹏;;欧洲区域创新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其启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01期

7 张莉;中国经济区研究述评[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2期

8 汪洋;赵万民;;社会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分析的GEO-INFO模式——重庆市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8年06期

9 周一星,张莉;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10 吴启焰;陈浩;;云南城市经济影响区空间组织演变规律[J];地理学报;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德宁;沈玉芳;;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罗亚非;;我国中部六省和京、沪、粤区域技术创新绩效比较研究[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3 胡晋源;;科技创新与贵州经济跨越式发展[A];贵州省第二届科技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胡宝民;;区域创新系统效能测度体系探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营;谢永平;;学习型区域:基于信息化的区域创新系统[A];全国第八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周一星;张莉;;改革开放条件下中国大陆的城市经济区[A];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2年

7 于新凯;胡宝民;李子彪;;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测度[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林学明;席斌;米红;;区域创新系统的系统结构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吕萍;李忠富;;区域创新视角下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挖掘与释放[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10 刘晓敏;;国家创新能力预警研究初探[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邓路;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洁;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弛;基于产业链治理的集群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赵建吉;全球技术网络及其对地方企业网络演化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琦玮;中国发达地区制造业区域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高峻峰;配套环境对新兴技术演化的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荣;国家高新区创新主体间功能转换及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李锐;企业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及环境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红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柳建容;区域创新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汪振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于梦圆;滨海新区区域创新能力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5 刘检;结构导向型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6 方佳维;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赵韦韦;基于产业功能区的企业间创新网络合作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8 李佩;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常甲辉;基于专利数据的我国长三角985高校产学合作模式及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陈娜姿;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鹄;张宗益;;R&D投入、创新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研究:1997~2006[J];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06期

2 王劲峰,李连发,葛咏,时陪中,关元秀,柏延臣,王智勇,HainingRobert;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的理论体系探讨[J];地理学报;2000年01期

3 王劲峰,武继磊,孙英君,李连发,孟斌;空间信息分析技术[J];地理研究;2005年03期

4 王劲峰;;地图的定性和定量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5 张本昀;于u&新;陈常优;;地理研究者的地图空间认知过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6期

6 阎雷;;有效搭建校企互动平台 着力推进政产学研发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政产学研合作实证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毕亮亮;程广宇;;唐山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及其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3期

8 张战仁;杜德斌;黄力韵;;国际研发投资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规律和关联分析[J];经济地理;2010年03期

9 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10 李琳,方先知;产学研知识联盟与社会资本[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 严雄;[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2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张力;[N];光明日报;2011年

3 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兴华;[N];科技日报;2011年

4 同济大学 张玉臣;[N];科技日报;2011年

5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11年

6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宁滨;[N];人民日报;2012年

7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 王迎军;[N];中国教育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建国;我国科技资源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志宇;产学合作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学军;侯志峰;刘波;;甘肃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谢宝富;深化我国公益类科研院所和高校岗位聘任制改革的几点认识[J];唯实;2005年Z1期

3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下放北京地区高等学校接收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和华侨学生(含留学回国人员子女)审批权限的通知[J];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03年23期

4 杨志宏;程永波;;高等学校参与国防科研工作若干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4期

5 瞻;;科教兴省 千帆竞发[J];中国高等教育;1992年Z1期

6 苑春荟;霍煜梅;刘官华;;创新链中高校的定位及其创新机制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王凡;;高校产学研结合应将利益机制作为合作形成的动力和纽带[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8 彭彩红;陈娟;;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杨琴;刘清生;;产学研结合视角下培养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10 张水潮;;地方高等学校与社会科技合作机制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相生;孟雪征;郑晓英;;创造教育的内涵及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杜月升;;知识生产与高等学校体制改革[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余秉和;;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监督工作[A];中国建设会计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集[C];2000年

4 李勇;;高等学校成本结构与产出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林武萍;尹析明;;对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考[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6 童宣海;;我说高等学校安全保卫工作[A];北京市高教学会保卫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7年

7 张婷婷;;加强服务意识,,创新高校教务管理[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杨敏;;浅析影响高校政府采购效率的因素及对策[A];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朱瑞亮;刘毅;;浅议高等学校招标档案的管理[A];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孙景芝;柳治仁;;构建有效的学习型校园文化思考[A];2003年中国成人教育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波;创新·合作·共赢[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孙亚斐 实习生 邢学谦;兰大双选会人数再创新高[N];兰州日报;2010年

3 王保华 关慧;高校定位应遵循市场规则[N];人民政协报;2005年

4 记者 罗静雯;我市两重点学科列入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N];重庆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宋黔云;贵州大学国际化程度获新突破[N];贵州日报;2009年

6 记者 卢彬彬;突出实践特色 破解发展难题 务求取得实效[N];广西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周晓东;建立完善高校“联席会议制度”[N];江淮时报;2010年

8 记者 仝静海;河北工大迈入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行列[N];河北日报;2006年

9 赵怡 实习生 赵珊;凝聚职工力量投身洛阳建设[N];洛阳日报;2007年

10 陈桂娟邋实习生 高源;510位博士对接洽谈会[N];大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天天;我国高校技术资源转移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2 叶通贤;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控制与化解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周倩;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宏翔;市场经济中的高校组织演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金明浩;高校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童静菊;生本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徐丽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10 马焕灵;高等学校学生纪律处分纠纷及其处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穆仁;地方农业高校科研工作问题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3 凌杰;高校目标管理共有要素系统与路径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欢;论我国公立高等学校的性质与地位[D];吉林大学;2005年

5 杨耀;高校作业成本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谭斌;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理论与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积勇;高等学校现金流量表的设计与应用[D];厦门大学;2007年

8 李晓杰;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学分制构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刘学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10 杨光(日韦);网络时代与高校德育社会化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96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396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5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