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全球化范式
本文关键词: 高等教育全球化 范式 理论 模型 出处:《现代教育管理》2013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经济、生态及社会文化等的全球化,在知识社会的推动下,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并与高等教育的知识本质和世界主义特性相契合,高等教育全球化势成必然。从操作范式来考察,高等教育过去的"象牙塔"和"科学共和国"理念正在被"民主交往中心"和"知识生产网络节点"所取代;世界公民教育、各种全球化理论和众多的全球及区域性制度等构成了高等教育全球化范式的话语空间;控制模式让位于治理模式,欧洲博洛尼亚进程样本、"全球国家地方能动模式"等高等教育全球化范式的技术已趋成熟。目前,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断言高等教育全球化范式已取代旧范式还为时尚早,但这种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高等教育范式的转型并非前后不可通约,而是新旧并置,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这是人文范式与科学范式的重要区别。
[Abstract]: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conomy, ecology and social culture, and driven by the knowledge society, the mod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has changed and coincided with the knowledge essence and cosmopolitanism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glob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inevitab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erational paradigm, the ideas of "ivory tower" and "scientific republic"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ast are being replaced by "center of democratic communication" and "nod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network". All kinds of globalization theories and many global and regional institutions constitute the discourse space of the globalization paradig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ontrol mode gives way to the governance model. A sample of the Bologna process in Europe, the technology of the globalization paradigm of higher education, such as the "Global National and Local dynamic Model", has matured.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various countries is very uneven. It is too early to say that the globalization paradigm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replaced the old paradigm, but this trend has become irreversible. Of course, we must also realize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aradigm of higher education is not inextricable, but a combination of the new and the old. It has obvious tran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the important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istic paradigm and scientific paradigm.
【作者单位】: 重庆文理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全球化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BIA080035)
【分类号】:G6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俞可平;论全球化与国家主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01期
2 谷贤林;向市场转变:当前欧洲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J];现代大学教育;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超,郄海霞;西方大学拓展交往功能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2 张建新;走向多元——英国高校分类与定位的发展历程[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3 陈超;;大学的专业建构范式及其效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4 张建新,陈学飞;从二元制到一元制——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动因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5 张学文;;大众化背景下大学使命的重新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林巧,陈李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挑战及对策分析[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7 杨静;全球化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挑战和对策[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董泽芳,李晓波;高等教育公平观与高等教育分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伍慧萍;陈秋琴;;欧洲后国家认同的缺失和建构[J];德国研究;2006年02期
10 吴亚平;论自然的属性及环境法的理念[J];东南学术;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宇宏;;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例谈人才培养及教改研究[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2 罗燕;;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构想[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白玮;;“鲁艺”与中国大学精神塑造[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眭依凡;;改造大学 大学校长不能放弃的责任[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5 陈士俊;柳洲;;异质性知识耦合与产学合作的内在机制[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的解体(1895-191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精细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8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9 陈学东;近代科学学科规训制度的生成与演化[D];山西大学;2004年
10 汪怿;大学知识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2 王建香;我国高等教育转型时期的短缺问题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韦柳忠;知识社会之中轴原理研究[D];福州大学;2003年
4 柳倩华;论美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期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晓波;教育公平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分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蒋茂东;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7 孙孝文;合并高等学校管理优化[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8 傅金兰;终身教育与社会正义[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梅;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D];天津大学;2003年
10 邹顺宏;后现代科学观——费耶阿本德与拉图尔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盛冰;知识的新生产及其对大学的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乐敏;;知识管理在高校综合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03期
2 郑师渠;论高师院校的转型[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3 张胤;科学或人文:两种大学课程范式的思考与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07期
4 朱延华;;论高校德育领域的范式转型[J];探索;2006年01期
5 何树全;;走动式——高校辅导员工作范式初探[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6 卢锋;;教育叙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范式之转换[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7 明兴建;高善生;;中国国家助学贷款两难问题的信息不对称范式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张清;丁长峰;;高等教育内部冲突的研究范式概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7期
9 鲁凤;;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变[J];教育探索;2010年02期
10 徐琦;;高等教育研究的多学科视角[J];高教探索;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何树全;;走动式——高校辅导员工作范式初探[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7年
2 董颖;金s,
本文编号:1536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536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