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论新时期高校隐性德育的强化

发布时间:2018-02-28 17:40

  本文关键词: 高校德育 隐性德育 措施强化 实践体系 出处:《现代大学教育》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与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现时奉行的显性德育为主导的德育模式存在弊端和不足,应同时积极、全面地推进与之相辅相成的隐性德育。研究发现,高度重视加强隐性德育共识、创建隐性德育机制、构建隐性德育实践体系并持久坚持在实践中探索推进等四项举措,具有较强的强化功能和重要的实践意义,既是强化隐性德育的有效办法,也不失为改进与加强高校德育的一条可行途径。
[Abstract]:Under the condi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how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moral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be solved urgently. It is found that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strengthening the consensus of recessive moral education, create a recessive moral educ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 a practical system of recessive moral education and persist in exploring and advancing in practice for a long time. It has a strong strengthening function and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hich is not only an effective method to strengthen the hidden moral education, but also a feasible way to improve and strengthen the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工办;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天虹;论校园文化与隐性教育[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叶通贤;周鸿;;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3 薛莉;;学校隐性德育及其特点探微[J];中国德育;2006年10期

4 李月玺;;学校隐性德育实施的理论基础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3期

5 金兰;;优化德育隐性课程 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2期

6 张艳红;;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4期

7 曹有光;;对高校隐性德育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0年32期

8 朱红;戴亿绵;;论高校德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9 詹玉华;;高校隐性德育环境三维空间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印卫东;;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2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亭;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马俊霞;德育复杂性对学校德育效果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王峰;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杨芳,张健,成乔明;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的再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朱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检测与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肖迎春;;试析隐蔽课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黄少成;傅安洲;;近30年来国内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李萌;;《论语》中的德育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9 方祥源;王灿;;解剖学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探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柳炳成;;浅论当前中等师范生的师德教育[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付莉;;基于语言交际合作原则的高校德育教育用语分析初探[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龚艳珊;;浅谈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问题与对策[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3 陈焱焱;;试论德育中的教师权威[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4 周永平;;学生“非正式群体”与和谐校园建设[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赵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生活化初探[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赵霞;;中职德育创新的四个开放[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燕;王磊;张海燕;;探究对大学生实施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途径[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冯丰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下高校德育教师的自我完善[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何会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王伟忠;高校腐败行为与廉政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郭瑜洁;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9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丹;新时期高校德育管理人本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勐;硕士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衡论[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秦峗;“来访者中心”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马冬青;龙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曹良韬;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体系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田晓明;高等学校服务育人工作改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杨志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丽;论互动性重要他人对小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翠杰;论和谐社会建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佳明;;大学校园物质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马少山;德育过程的美育化是解决德育低效的有效途径[J];安徽教育;1997年10期

3 丁文胜;浅议学校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影响[J];安徽教育;2002年22期

4 毛天虹;论校园文化与隐性教育[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樊浩;“德”—“育”生态论[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6 张思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刘秀伦;谷文陶;;网络环境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7期

8 文丰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探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何玉海;;试析我国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的内在原因[J];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03期

10 何广寿;;试述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传承;2009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席彩云;隐性德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2 谢海燕;高校隐性德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岩;;高校中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关系[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叶军;高校德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3 曹勇;论高校隐性德育作用机制的优化[J];医学教育探索;2003年02期

4 吴如高,曹勇;对优化高校隐性德育作用机制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3年04期

5 王季桃;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加强高校德育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5年S1期

6 熊新华,许爱民,邱玲;论高校体育中的隐性德育[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7 许爱民,熊新华,邱玲;论高校体育中的隐性德育[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9期

8 冯晓;关于“隐性德育”有关问题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3年10期

9 刘伦斌,曾宪松;探索以激励为核心的学校隐性德育模式[J];教育导刊;1998年10期

10 张伟强;;德育方法的转换与途径新识[J];求索;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永廷;方涛;张雅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高校德育的主导性审视[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严建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高校德育创新[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裴学进;;心理咨询特质对加强与改进高校德育的启发[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4 刘涛雄;;素质教育下高校德育跨世纪发展的战略思考[A];“面向新世纪的青年与青年工作”征文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张亲霞;;西部大开发中高校德育价值理念的选择[A];西部大开发与价值观念更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高鹏怀;;社会发展新阶段高校德育主渠道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军法;;以人为本:高校德育的新理念[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8 梅荣政;;加强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的几点意见[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郑永廷;;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发展研究[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10 ;后记[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央民族大学  吴月刚  丁永为;影响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因素[N];北京日报;2002年

2 记者 赵秋丽;山东高校德育在“新”上下功夫[N];光明日报;2005年

3 陈达云;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N];光明日报;2002年

4 王保良 龚晓会;用新理念打造高校德育亮点[N];光明日报;2003年

5 记者 戚海燕;首都高校德育将有创新发展[N];北京日报;2002年

6 华北煤炭医学院 朱方成 张硕;把以人为本贯穿到高校德育中[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森堡 王德;高校德育: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韩延明;贯彻《纲要》精神 强化高校德育[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安阳大学社科系 张改娥;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德育[N];中国信息报;2002年

10 郑永廷;论高校德育的功能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郑晓艳;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张琰焱;网络影响下的高校德育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朱炜;文化视域中的高校德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丹;蒋南翔德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5 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中建;高校德育系统工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尽晖;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群;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2 郝大伟;中学隐性德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莫欣;论我国高校隐性德育的优化[D];东北大学;2008年

4 郭婉岚;试探隐性德育思想在初中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周琦;在中学班主任队伍建设中渗透隐性德育思想的启示[D];延边大学;2010年

6 蒲川;网络的发展与高校德育的创新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颜峰;关于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创新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孟宪胜;论“以德治国”思想及其在高校德育中的落实[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潘杰;班级组织隐性德育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新生;论新时期高校德育教师角色的转换[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48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548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1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