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德智平衡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3 00:25

  本文选题:大学生 切入点:人文精神 出处:《宁夏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一个生命就是一座丰碑,生命的全部价值和意义不仅仅表现在我们何以为生,而且建立在为何而生的人生目标上。现代大学在器物层面上,应该是运用教学传承、创造高深知识,培养大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并能运用高科技知识加快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在精神层面上,应该是要培养大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对全人类有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关注人类生命的终极意义。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我国大学教育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近年来,社会和高校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视逐步加强,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仍然堪忧。在研究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问题上,我们首先要研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独特作用的德育和智育。高校应该坚持德智两育平衡和渗透发展,以培养大学生科学智性和高尚德性带动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全面发展的实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大学生人文精神,引导大学生在生理上、精神上都成人。帮助大学生在世俗、现实的生活中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高度的道德责任感,科学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关注人类生命的终极意义,充分完成外在世界的建构和自我的实现。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分析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德智两育的平衡发展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探索从德智两育平衡的角度提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路径。这种研究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实现,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Abstract]:A life is a monument, the whol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life is not only expressed in how we earn a living, but also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life. To create advanced knowledge, to train college students to master life skills and to use high-tech knowledge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to promote social progress. Have a high sense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to all mankind,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ultimate significance of human lif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need of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It is the nee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long historical period,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imparting of knowledge and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and neglected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The society and universitie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have taken many measures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Howev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still worrisome. First of all, we should study moral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which play a unique role i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aintain a balanced and permeable development between moral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 intelligence and noble virtu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cultivation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promoted. In this process,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constantly enriched and the students are guided in physiology. Help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 a clear value judgment, a high degree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scientific creativity and aesthetic abilit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ultimate significance of human life. Fully comple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ternal world and self-realization. Starting with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humanistic spiri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moral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study is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althy humanistic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 Both for the individual and for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厚洪;;当代大学教育与人文思考[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Z1期

2 耿夫利;刘刚;卓丽;;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年12期

3 孙冬;;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现象的研究[J];文教资料;2009年09期

4 张鹏飞;;论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建构的审美观照[J];理论与改革;2009年01期

5 刘汉琴;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建设与提高[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6 贺闱;;大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浅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10期

7 曹坤明;;高校素质教育之关键: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J];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24期

8 王蜀苏;;浅谈“大学语文”课人文精神教育的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9 薛建明;;创新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中国市场;2007年52期

10 成娟;;高等教育离不开人文精神[J];文教资料;2008年3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福华;;人文精神在住院处工作中的应用[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任向阳;;人文精神——知识经济的营养液[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3 孙冬梅;;现代医院管理要提倡人文精神[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徐军;朱永康;张勇志;陈柏松;;试论人文精神与图书馆[A];图书馆与人文精神——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5 姚昆田;;五缘文化与中华传统人文精神[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兆德;;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的一点思考[A];发展篇——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十辑[C];2004年

7 郭讲用;肖焕禹;;体育传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弘扬[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王世谊;;科学发展观与人文精神的提升[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杨亮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人文精神渗透[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10 胡高荣;王毅;;弘扬人文精神,深化写作教学改革[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版编辑 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 沈凤姣 牡丹江医学院 薛宁 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赵旭 牡丹江师范学院 高鹏超 黑龙江省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李懿娴 牡丹江市委宣传部 陈再重;铸就精气神[N];牡丹江日报;2007年

2 中信银行大连分行职工 辽宁大连 王景峰;厚积薄发 融会贯通[N];桂林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辛闻;让人文精神渗入人们的心灵[N];天水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陈明;用人文精神塑造独特的城市品格[N];中国建设报;2003年

5 市委宣传部理论处;打造“软实力” 化为“精气神”[N];重庆日报;2006年

6 邵康庆;重庆人文精神与图书馆[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记者 谢小芬;“桂林人文精神解读”网上论坛“开谈”[N];桂林日报;2007年

8 金涌邋滕礼 刘伟 罗雪燕 邱晶晶;让人文精神成为深圳独特气质[N];深圳特区报;2007年

9 张同吾;走向人文精神的高地[N];文艺报;2006年

10 记者 王坤宁;《圣土不老》讴歌边关人文精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娜;人文精神的消隐与回归[D];复旦大学;2010年

2 宫福清;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黄红生;论虚拟技术的人文价值[D];东北大学;2008年

4 王玉柱;当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D];吉林大学;2012年

5 张利;宋代司法文化中的“人文精神”[D];河北大学;2008年

6 宋承祥;教育结构元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岳鹏;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刘旭东;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0年

9 吴笛;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杨瑛;走向反思建筑设计学——建筑设计知识批判与重建[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莹;论我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及其塑造[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年

2 李玲芳;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理论审视[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刘训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根源及培育途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4 邱天琴;德智平衡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宁夏大学;2013年

5 曹文;人文精神与教师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慧;九十年代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内在理路及具体呈现[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锦玲;现代人文精神的文化反思[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颜廷凤;人文精神与师生关系的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邰哈斯其木格;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D];内蒙古大学;2005年

10 唐超;关于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问题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039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6039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1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