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基于制度视角的大学个性缺失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7 23:27

  本文选题:大学个性 切入点:制度视角 出处:《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经济的支撑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近些年也取得了较快发展,主要表现在大学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发展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学科设置日趋齐全、民办大学重新崛起以及大学办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等方面。 为了提高我国大学的办学水平,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我国政府也加大了对大学发展的支持力度,自二十世纪末相继实施的“211”、“985”工程,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政策保障。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层次的大学均刻意追求“高”、“大”、“全”的办学目标,大学的发展缺乏自身个性和特色,呈现千校一面的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给我国大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阻碍了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因此如何培育大学的个性,促进大学多样性的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整理相关参考文献资料,归纳大学个性的内涵、大学个性缺失的表现,从制度视角分析大学个性缺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及建议。从我国大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个性缺失主要表现在管理模式上“趋同”、发展定位上“求高”、发展规模上“求大”和学科发展上“求全”等四个方面。同时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组织细胞之一,其发展必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制度理论从外部环境和大学的关系上认为大学个性的缺失主要受到了三种类型制度的影响,分别为强制性制度、模仿性制度和规范性制度。强制性制度主要是指由于政府对权力的偏好,通过颁布一些对大学发展具有强制性作用的制度对大学进行管理,如政府对大学强制实行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等;模仿性制度主要是大学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为了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往往选择模仿周围一些较为成功的大学,如我国不同层次大学对“211”、“985”工程的模仿和追求等;规范性制度主要是大学受到社会认同等价值观念方面的压力,一般会主动遵守某些不具强制性的规范制度,如大学排名对大学发展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大学基于发展的考虑,往往会追求更高的排名,并会主动根据大学排名相关指标体系要求制定发展规划。此外,文章还谈到了导致大学缺失的制度变迁之所以较为缓慢,主要原因是受到制度路径依赖的影响。 因此为了解决我国大学个性缺失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发展我国大学的个性,我们应该从外部制度环境和大学内部管理体制进行创新,采取理顺政府和大学的关系、加强大学和社会的联系、制定现代大学章程及实现大学学术本位的回归等政策措施。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敏;;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及制度建设——以巴黎十一大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2 柯政;;学校变革困难的新制度主义解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3 钟秉林;赵应生;洪煜;;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目标、特征、内容及推进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张立新;;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大学制度变革[J];滨州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黄新华;于正伟;;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分析范式:一个归纳性述评[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3期

6 卢彩晨;;论大学趋同现象[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04期

7 李强;陈广超;;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惯性[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8 许斌华;陈金霞;;关于制定大学章程的若干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10期

9 胡增存;田苍林;郭永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个性化发展之路[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李枭鹰;大学学科发展规划生成初探[J];高教论坛;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名梁;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陈文娇;我国大学组织趋同现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曲波;创新型大学建设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谢明;大学个性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关系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2 胡秀英;阻碍我国大陆出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因素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清;我国大学趋同化发展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柯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潘奇;西方大学特色的形成及其嬗变[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26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626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2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