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外国留学生的中国观:基于对上海高校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8-03-20 16:12

  本文选题:留学生 切入点:中国观 出处:《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中国崛起的进程中,吸引与培养来华留学生,塑造他们的中国观,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从留学生对中国的知识、态度评价、社会融入和情感归属四个角度来衡量他们的"中国观"。通过对561份问卷和48个深度访谈案例的分析,笔者发现留学中国的经历有助于留学生丰富关于中国政治、经济与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也有助于推动留学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作出正面积极的评价,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以及增强对中国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本研究发现,留学生的中国观呈现出质性上的正负面看法并存的对称性,以及量性上的正面看法略微超过负面看法的非对称性分布特征;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的中国观呈现显著性差异;留学生的中国观随着留学中国时间的变化出现上下波动特征;与中国具有亲缘关系的留学生虽具有更好的社会融入能力,但对中国的评价与情感却比其他人更为负面;同样,经济利益的吸引,也不能有效改变留学生的中国观。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rise, it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attract and train foreign students and shape their view of China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soft power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561 questionnaires and 48 in-depth interview cases,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experience of studying in China helps foreign students enrich their political knowledge about China. Knowledge of economy and human geography can also help students to make positive and positive comments on China's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better integrate into Chinese society and enhance their emotional identity and sense of belonging to China. The Chinese view of foreign students shows the symmetry of the coexistenc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views in quality and the asymmetrical distribution of positive views in quantity slightly more than that of negative views, while the Chinese views of foreign student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Chinese view of foreign students fluctuates with the time of studying in China. Although students who are related to China have better ability of social integration, they have more negative comments and feelings about China than others. The attraction of economic benefits cannot effectively change the Chinese view of foreign student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
【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
【分类号】:G648.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谢侃侃;;印尼青年一代的中国观调查[J];东南亚;2008年Z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崔丽芳;;殖民地时期及建国初期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J];东方论坛;2011年01期

2 檀有志;;错位与调适: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探析[J];美国问题研究;2009年02期

3 倪云芳;文化全球化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10期

4 江文清;中美实施富布赖特项目的启发[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5 易秋莎;;试论美籍华人女作家的民族意识[J];作家;2011年2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江舟;基于和谐理念的中国软实力建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孙洋;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文化援助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赵鲁平;解读上海外语教育: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嬗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邵允振;1980年代以来的美国华侨华人与中美关系[D];暨南大学;2006年

6 胡文涛;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历史轨迹与个案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7 邹建军;“和”的正向与反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程家福;新中国来华留学教育结构研究(1950-2007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黄仁国;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宁文晓;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鹤;中美慈善事业比较与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袁德刚;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研究(1938-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郑良旭;费正清的“中国观”研究(1929-1991)[D];吉林大学;2011年

4 程妍;中国对美公共外交评析[D];辽宁大学;2011年

5 宋芳;论谭恩美小说中西文化交织的命运观[D];江南大学;2011年

6 张军妮;福特基金会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7 葛林;浅析东西方文化中的空间语言[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李西军;晚清留美幼童[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9 卢永嘉;美国富布赖特计划在中国的早期实施(1947~1949)[D];苏州大学;2007年

10 滕延海;富布赖特外交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温北炎;;试析印尼2006年新国籍法对华人社会的影响[J];东南亚研究;2007年03期

2 张锡镇;;当前泰国人的中国观[J];东南亚研究;2007年06期

3 温北炎;;试析中国与印尼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J];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03期

4 朱陆民;周冠文;;从错误知觉角度看中国印尼复交迟滞问题[J];南洋问题研究;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荷英;;加强隐性课程建设 提高学校软实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27期

2 ;大学文化育人提升国家软实力[J];高校教育管理;2008年01期

3 单小霞;;大学文化建设与高校“软实力”竞争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01期

4 吕堂红;周林华;;我国高等学校软实力建设问题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曾智飞;陈祖斌;;民办高校如何突围[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肖金波;曲昊月;;民办高校打造软实力策略探索[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覃川;蒋耘中;;论新闻宣传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作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S1期

8 杨安;;对高校实验室软实力的初步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年09期

9 颜秀霞;徐光瑜;;切实加强诚信教育 提高就业软实力[J];文教资料;2008年13期

10 朱银端;;提升高校网络文化软实力的若干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何树全;;亲和力——提高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软实力[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10年

2 李海榕;;金融危机视野下高校贫困生充分就业的新思考[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辽宁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曲建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08年

2 崔爽;就业难题与软实力[N];联合日报;2007年

3 李翔;抓紧硬件建设同时提升软实力[N];文汇报;2007年

4 记者 张俊卿邋通讯员 刘志 石培明;高校助力地方提升文化软实力[N];光明日报;2008年

5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张乐敏;从文化软实力看大学生历史教育[N];文汇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傅振国;孔雀东归 蓓蕾满枝(中国观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7 安庆师范学院副教授、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孙晓峰;大学文化育人与国家软实力提升[N];光明日报;2007年

8 李金文 特约记者 陈建民;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全面提升[N];人民武警;2008年

9 张伟江;提升上海高等教育“软实力”[N];文汇报;2004年

10 军事交通学院院长 张伟;如何提升高等院校软实力[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军飞;创新型大学与创新型国家[D];中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婕;中国大学软实力提升途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南宫鸿;论大学生“软实力”的培养[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齐蓓;当代大学生的“软实力”及其培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海祥;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周治军;求之于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之道[D];中南大学;2007年

6 岳阳;文化霸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王泉;当代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志高;我国高等教育软实力的提升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9 夏丹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软实力建设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10 杨银琼;高校学生干部软实力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39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639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f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