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创新的借鉴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5 15:16
  劳伦斯·科尔伯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其创立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西方教育界有关道德教育研究最著名的理论之一,在整个道德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被很多学者及专家研究借鉴。本文所指的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其实质上也就是指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在论文结构上本文分章对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重要的道德哲学观、心理学思想和德育实践三个有机组成部份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分析、研究,再结合我国高校当前德育现状,针对每个有机部分对我国高校德育创新的启示进行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以便为我国高校德育理论及实践创新服务。对三个有机组成部份及对我国高校德育创新启示内容简介如下:哲学观方面,重点阐述该原理的元伦理学假设和规范伦理学的公正首要性假设,并结合我国高校德育哲学思想进行探讨,提出坚持发展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体需求,借鉴多门学科成果通力研究道德教育的有效创新两点措施;心理学思想方面,围绕其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划分依据及其模型,针对我国高校德育实际提出要提倡生活德育、注重因材施教、提高思维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等观点;德育实践方面,主要介绍其早期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和后期更为成熟的公正团体法及其对我国当前高校德育实践创新从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德育显性和隐性课程建设、教育实践等方面提出了新颖而独特的见解。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框架
第一章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哲学观与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创新
    第一节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哲学观
        一、对传统道德教育哲学的扬弃
        二、元伦理学假设
        三、规范伦理学的公正首要性假设
    第二节 科尔伯格道德哲学观对我国高校德育思想之启示
        一、坚持发展教育理念 尊重学生个体需求
        二、借鉴多门学科成果 通力研究道德教育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与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创新
    第一节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划分的依据
        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
        三、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思想之启示
        一、提倡生活德育 反对知识德育
        二、注重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差别
        三、杜绝顾此失彼 提高思维水平
        四、倡导循序渐进 遵循发展规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实践与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创新
    第一节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实践观点
        一、强调发展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
        三、强调道德氛围和隐性课程
        四、强调主体性的德育对象观
    第二节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实践对我国高校德育思想之启示
        一、深刻反思现状 抵制灌输教育
        二、促进教材建设 增强内容活性
        三、增强校园文化 发挥隐性教育
        四、改进教学方法 拓展德育实践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鲜于乐娇;;我国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2 余达淮;刘静;;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关系研究的进展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3 刘香东;;后科尔伯格时代道德发展心理学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年07期

4 刘海涛;;科尔伯格“公正团体法”对我国当前高校德育的现实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5 沈汪兵;;道德理论与测量的新进展[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陈连珠;;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道德教育观[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7 戚万学;关于建构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几点设想[J];教育研究;1997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龚世星;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创新的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69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669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7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